系列专题:《楼市的震荡与洗牌:地产大博弈》
购房者的需求,为房价急速走高提供着最稳固的支撑,要打击房地产的"疯狂势头",必须先冷却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2007年9月14日,央行宣布同一年度第五次加息的消息。第二天,银行就采取切实行动,将存贷款基准利率再次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7.02%提高到7.29%。 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提高增加了贷款买房的利息,也大大提高了购房者的购买成本,从而抑制了购房者尤其是投资、投机房产者的购房动机和行为。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加大了对房贷审查的力度,很多城市的各种银行对令人咋舌的房价进行再次评估,遂得出高风险的信号,也开始紧缩房贷,将门槛一提再提。 高利率势必会抑制房产投资者的需求,大大改变购房者对未来的预期,扎堆购房的现象随即减少。政府对房地产行政干预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购房需求,对以消费为主的购房者以及整个市场经济而言,吹响了黎明到来的号角。 此外,政府的加息政策不但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上对消费者的非理性购房需求进行抑制,还在心理上加装了安全阀,双管齐下,购房者的压力自然大了不少,降低购房意愿,购房需求也相应受到抑制。 连续加息,为房地产需求吞服了"退烧药",此后,政府提高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则为房地产发展戴上了紧箍咒。 2007年9月27日,中央又下"猛药",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359号文明确规定: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总房价的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第二套房"、"第三套房"……是伴随着房地产升温而流行起的词汇,更多的不是实际需求,而是非理性房地产投资。国际房产空置率惯例为5%~10%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20%以上则为商品房严重积压。但中国房产空置率早已连发警报,如2007年第二季度,北京市中高档住宅市场的整体空置率已达24.4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大量房产空置的同时,却有一大批无房可住的人在为房神伤,日益尖锐的矛盾,更坚定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决心。 不可避免,政府出台的政策有"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存在时滞效应,在短时间内难以呈现累积效应的成果。如果此前的政策尚属"政策疲软",这次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的政策则无疑是一记重拳。

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有的银行甚至干脆暂停了二套房的按揭贷款,对放贷者的资质要求提高。在这股大潮的侵袭下,上海银行迈入此行列,提高了两套以上住房贷款的申请门槛;浙江部分银行分行暂停了二套房的按揭贷款。北京、深圳等地的银行更是纷纷行动起来,为房地产市场戴上了资金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