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历史掌故说相处的艺术:皇帝公关学》
皇帝是天下最大财主、最大军阀、最大实业家,他们当然贪生怕死,一心保住自己,整天琢磨的便是这个用人之道,他用不用您,怎么用您,自然有他的考虑,这套学问早在西周那会儿就已经很成熟了。比如都城里的京官,必须以外姓大臣为主,而外地的诸侯则要多一些同姓的王族,这是因为京城王族太多,容易闹宫廷政变;外地的外姓诸侯过多,则容易搞地方割据。您若不明白这些门道,明明是不可能得到的职位,却削尖脑袋拼命钻营,轻了那是白忙一场,弄不好就会惹祸上身。南宋有个大臣赵汝愚就是这么一位弱智,他辛辛苦苦当到宰相,板凳还没坐热就让人给搞下去,最后弄得接连贬官。他要是脑袋好使点儿,给他当宰相他也不敢-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用过赵普,整个南北两宋,有哪个同姓当过宰相?他最后不就让人拿这个"硬指标"给做了吗? 有时候皇帝本人未必想得这么长远、这么深刻,可中国人是最讲惯例的,等到用人关键时刻,自有人捧出不知哪朝哪代的案例,提醒皇帝该怎样、不该怎样。您就算上去也得下来,到时不但这不合适的板凳没得坐,连本来合适的那张,怕是也坐不得了,何苦来呢!

所以,您毛遂自荐也好,大胆应聘也罢,一定得弄明白那些规矩、惯例,以及当初之所以出台这些规矩、惯例背后的文章,否则只能是白费力气。 当然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情况不同,用人的规矩也会不一样。隋文帝的儿子汉王杨谅在老子死后不服哥哥炀帝,在山西起兵造反,他的参谋王提出个选用人才的标准:若杨谅志在跟哥哥争天下,就要用外省人,不能用山西人,否则这些人眷恋故土,根本无意进取;若他只是想守住地盘,谋个割据局面,那就该专用山西人才,否则这穷乡僻壤,外聘的人才迟早都得给洛阳、长安的花花世界给勾了去。 您看,是不是很弯弯绕?有时候连很聪明的人都想不透呢。南北朝时有个能人叫王镇恶,是大名鼎鼎的王景略后人,自个儿也是文韬武略,无一不通。他帮着刘裕从建康(南京)一路打进长安,灭掉后秦,创下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北伐全胜范例。可就这么一位能人,功成名就后不到一年就混了个死无葬身之地。他是陕西人,先是被安排独当一面攻打陕西,后来又被安排留守陕西。任命他的是同一个刘裕,为何结局却完全两样? 打陕西、灭后秦时候,刘裕的名望还没达到顶峰,亟待建功立业,好为日后称帝积攒资本,更因为大本营建康有能干的亲信刘穆之看着,心无旁骛,一心在陕西开疆拓土,土生土长、又有一身本领的王镇恶自然是块宝,加上自己当主帅,对驾驭人才把握十足,也就敢用这样的争议人物。等打下长安、灭掉后秦,声望已经达到顶峰,刘裕人还在长安,心早飞回建康等着篡位了,加上刘穆之突然病死,他急着顾家,更不敢在陕西多待,只能托付十来岁的二儿子留守。这时候陕西对他而言最大的危险不是守不住(守不住就守不住,能当皇帝比啥都强),而是叛乱,加上儿子太嫩,缺乏驾驭能力,王镇恶就不再是栋梁,而是定时炸弹了。事实上王镇恶之所以被内讧害死,正是刘裕安排了很多人相互监视牵制弄出的事儿。您说,这王镇恶若是晓得刘裕用人政策变了,晓得为什么他非变不可,跟着一起凯旋,以他的大功,什么官儿他当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