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人才战争》
一般来说,当两个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甚至能够互补的情况下,人才"环流"的共赢效益会很明显:人才环流成为互通有无的桥梁,帮助缺乏资金和技术、却拥有劳动力和能源的国家获得产业转移的机会;帮助拥有资金和技术、却缺乏劳动力和能源的先进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最后,也帮助人才自身获得了良好的事业发展。因此,人才环流的"共赢"效应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发展中国家、能源缺乏国与能源富裕国之间。 人才环流的门槛 联合国定义的人才环流中不包含海外人才短期回国访问,而基本上在海外定居。时间比例是个关键词,人才环流的群体必然经常性地往返于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一般拥有多国的国籍、永久居留权、长期签证。因此,简化国籍、绿卡、签证等移民与入境制度,是"人才环流"必不可少的保障。 "人才环流"与人才的"回归"或"归化"相比,区别在于这种人才流入不但不一定是永久性,而且从现状来看就充满了不固定的因素。因此,人才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政治体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不那么挑剔,甚至不介意政府腐败、社会动荡、科技落后,而这些往往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最极端贫穷落后的国家,都能通过放宽对国籍、绿卡、签证的限制,而有效地推动"人才环流"的发生。英国公众政策研究协会(IPPR)的研究也指出:"人口流动的门槛越低,永久移民的人就越少。" 国籍和签证无疑是人才环流的最基本门槛。为不使这些移民入境制度成为人才环流的障碍,欧盟就致力于使27个成员国的人才能够在整个欧盟区域内自由流动与工作,不受国籍限制。与此同时,还针对非欧洲国家的人才推出了"蓝卡计划"。只要有欧盟成员国认可的大学文凭或至少五年的工作经验、在欧盟成员国境内找到固定工作、薪金是该国同等职种平均薪酬1.7倍就可以申请。

"蓝卡计划"不同于工作签证,获得者不但如当地公民一样在家属团聚上不受限制,可以自由更换工作。而且在一个欧盟成员国工作满18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去任何另外一个成员国工作。当然,也不等同于绿卡,因为这一计划只是为了推动"人才环流",签证有效期一般为四年。欧洲议会也声称:"(蓝卡计划)既不会造成其他国家的人才流失,也不会使蓝卡持有人享受到比欧盟成员国公民更高的待遇"。 如果发展中国家推动人才回归,过于设置高门槛,例如要求在国籍必须"二选一",放弃外国籍申请本国籍才能不受限制地发展。结果就必然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多数人才都只会选择发达国家。即使那些本土出生、事业有所建树、深怀民族情结的海外族裔人才,让他们放弃一切回到更为落后的祖(籍)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艰难的选择。这并不仅仅是"爱国"所能简单解释的问题,人才回归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使用,或者祖(籍)国不具备发挥其才能的基础,回归将成为输出国、接纳国、个人"三不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