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人才战争》
所以,一般在人才输出国的境况改善到足够有吸引力之前,大规模已经移民的人才返回现象极少发生。当意大利北部成为非常富裕的地区之后,早先移居到德国和美洲的意大利人被吸引回来;而早年迁移到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人回到了俄罗斯联邦,则是因为国家开始复兴;在巴西、秘鲁和拉美其它地方的第二代日本人对鼓励他们回到日本工作做出了响应,是因为日本经济已经腾飞。 但是,尤其对于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增长明显低于经济规模增长的亚洲国家来说,不一定非要完全达到那些硬件指标,或者说不一定要等到国家经济腾飞已经完成,滞留在海外的人才就可能在此之前大批回国。

人才回流与国家崛起相辅相成。人才回流推动国家崛起,国家崛起吸引人才回流。但是,人才的回流不仅仅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滞留在海外的人才,很可能因为本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初步改善、政府的承诺和决心、显现端倪的市场空白、做出成就的机遇,就做出回归的决定。 还有许多非市场因素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例如对国外经历感到失望、对家乡以及亲人感到思念、原籍国出台了双重国籍使他们不需要放弃海外一切。例如中国台湾地区,2000年选举挑起族群议题后,就出现了一次移民热潮。2004年"3·19"枪击案发生后,陈水扁上台,因为对政府的失望,台湾当年移民数比前一年增加了十倍。 我国在2000年以后也出现了经济继续增长、留学生回归比例反而下降的现象。因此,不能只把人才回流强调为市场现象,认为留学人才"穷则离开,富则归来",而忽略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三星经济研究所2007年曾进行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韩国人定居在美国的比例,在1992年至1995年为20.2%,1996年至1999年升为31.3%。而此后部分完成产业升级、经济更为发达的2000年至2003年,却有达到46.3%的博士会选择留在美国 。 其实,一个国家最需要以及最利于人才回归受到重视并发挥作用的阶段,往往是经济开始起飞、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教育体系又相对滞后(通常与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不匹配),进而形成需要大批高知识技能人才、自身培养体系却又无力供给、同时还无力全面吸引外籍人才的"真空时代"。这一阶段政府空前重视留学人才回归,同时人才回归后的发展机遇也空前之大。就像企业寻找市场空白一样,没有已经开始成型的市场,往往容易成为"先烈";但市场完全成熟,竞争就会特别激烈。而在两者之间的阶段,很可能是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具备了盈利的基础,竞争对手又不多,而且政府还可能会出台扶植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