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人才战争》
在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和外孙拉吉夫·甘地在80年代分别担任总理,都是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海归。现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印度的基础经济并不牢固,而今天的相对繁荣主要靠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而这归功于海外印度裔带来的外包业务。海外印度裔的汇款是印度第一大外部直接资金来源。2004年,印度引进外资总额大约50亿美元,而从海外收到汇款却高达217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因此,有人形容,如果没有海外印度裔与海归,印度肯定一穷二白,什么都不是。 在新加坡,李光耀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吴作栋在美国威廉斯学院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李显龙先后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就读,三任总理全部都是海归。 新兴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海归时代",这并不是说一定要重用海归,或者海归就一定是人才。一个完善的人才机制不应该去问这个人才是"海龟"还是"土鳖",重要的是"适才适用"。在人文领域,海归能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经验、理念,这对本土人才是一种补充。在无国界的科技领域,海归优势可能不只是"补充"了国内技术领域的空白,那些毕业于世界顶尖名校的海归还可能掌握了更先进关键的科技。这对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例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获得者,就有21人是海归。没有那批海归,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崛起。 这一现象归结于中国大学的科研实力与培养科学家的能力,与世界顶尖名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全世界也只有美国的大学,敢自称国内顶尖就等于世界顶尖。本土培养的顶尖人才不等于世界顶尖人才,而对于一个志在成为世界大国的新兴国家来说,他们需要的的人才却不仅仅是国内顶尖,还需要具备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样来看,这些新兴国家不约而同地出现"海归时代",就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迹象,而是重视人才的必然结果。 无论莫汉·辛格、李显龙还是马英九、曾荫权,引领海归潮的留学生不是哈佛、剑桥就是牛津出身,这些世界级名校生即使在欧美本土发展,也一样会成为社会"精英"。同时,非世界名校毕业、尤其是毕业于教育实力甚至不如国内名校的海归,回归后却出现了大量"海待现象"。这也证明了"海归时代"并非滥竽充数,而是新兴国家发展中的一种理性选择。 人才回流的发生 有许多研究认为:"人才回流"是一种经济学现象,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产业技术资本密集达到 60%以上、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64%以上的时候,人才将大幅度回归。调查也显示,当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1.9%以上、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每年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归国的海外人才也会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