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人才战争》
但是,这些西方产业有多大的"泡沫"?中国是否能够"救活"?中国有没有能对西方的产业进行准确评估的人才?即使是优质资产,中国是否拥有在西方当地经营与竞争的人才?许多本土人才虽然熟悉国内的市场、法律、游戏规则,其国内竞争力已经得到证明,但他们是否熟悉国外情况?是否具备国际上的优秀竞争力?是否有在西方当地多年具体操作、运营的实践经验与业绩?国家和企业是否值得用上百亿美元的财富去让这些"新手"去国外"赌博"和"交学费"?
![第17节:1.世界中心交替的背后(1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9125826771.jpeg)
海外投资、并购、扩张的成功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国际化的人才。这些问题正是被长期忽略,因此导致中国海外扩张失败居多。我们不能把国际经验照搬进中国的国情土壤之上,可是也要习惯不能把中国的经验照搬到西方以及国际上使用。如果没有熟悉西方市场、能在西方当地经营、以及能与当地西方顶尖人才展开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自身培养不了又不愿引进,引进了又无法妥善使用,自然,"摸着石头过河"的跨海出征,结果难免是钱"打了水漂"。经济学家郎咸平就指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要有充足的资本和人才。我们现在不缺资本,缺的是人才。" 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在西方经商,或者在海外遭到歧视无用武之地。在东南亚股票市场,华人上市公司大约占到70%。在美国硅谷,2005年度根据营业额评选出的150大上市公司名单当中,有18家华裔企业。然而,这些华裔要么是当地土生土长,或从小移民过去,或是当地留学并工作多年,不但熟悉以及完全融入当地,并且从基层一路奋斗到高层,其在西方的实战能力和经验已经为事实上的业绩所证明。因此,与其使用远在中国只能"隔海观花"的本土人才去经营一切,为什么不能在海外收购资产、商品、技术的同时,也去收购这些能在当地经营的人才呢? 在2006年,百度因为在中国的成功已经难以撼动,开始进军海外。有人就揶揄说:"他们听华尔街的声音太多了,可能觉得这样能更快赚钱。" "为什么没有人质疑美国公司说:美国市场那么大,你为什么还要做美国以外的市场?"李彦宏的回答非常干脆:"15年之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来自中国之外。只把中国市场做好是不行的,在30年前中国企业也许没这样的机会,可是现在,中国的搜索企业如果不能在国际上拥有相应的地位,这是说不过去的。" 而百度进军日本的人才选择则正是榜样。2008年1月,百度进入日本市场,请来的是索尼前董事长出井伸之担任独立董事,以便打响在日本商界圈子里的知名度。随后,百度在日本组建人才团队,招聘要求就是"日本人,对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有着深刻了解"。 李彦宏甚至不要求这些人会中文或英文,当被问及日本市场需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时,李彦宏也表示"不知道",他认为这需要由当地团队决定,他们只教授"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