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新父母学校》
如果说糖果、巧克力等甜食尚可以少吃而不必完全禁止,完全禁止孩子吃糖果、巧克力会剥夺孩子的很多欢乐感,那么,有一个坏习惯倒是必须禁止的孩子饭前吃零食。饭前吃零食会让孩子处于似饿非饿的麻木、餍足状态,孩子会因此而失去食欲。没有食欲的人,食欲不强烈的人,是不幸的。洛克的说法是:"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中国民间的经验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对于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缺乏饥饿感。保护身体的基本策略是让孩子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不让孩子因吃零食而整天处于饱和状态。遗憾的是,中国人太重视"温饱问题",中国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忍饥受寒"。 除了洛克的思路之外,康德的建议也值得考虑,因为康德原本就大量地参考了洛克的思路:"不要让孩子穿得太暖,因为他们的血液温度本来就比成年人的高很多。孩子的血液温度能达到华氏 110度,而成年人只有96度。成年人感到适宜的温度,却可能使孩子窒息。一般说来,凉爽的生活环境能使人强壮。而穿得、盖得过暖,或是习惯于过热的饮料,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不好的。因此孩子应该睡比较凉而硬的床,洗冷水澡也有好处。另外,不要为了激起孩子的食欲而使用刺激性的调料,相反,食欲应该是活动和劳动的结果。人们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某些事物的习惯,即使是好习惯,也不要都通过人为方式造成。尚处在生蛮状态的民族完全不知道襁褓这东西。" 为了锻造孩子的身体,父母最好引导孩子拥有自己最喜欢的某项运动,以运动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奔跑、跳跃、呼喊、征服的力量。西方人的办法是"用体育培养精英"。除了运动,最好让孩子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足够的劳动量。运动和劳动两者一起负责塑造孩子的身体。 遗憾的是,陈独秀当年对"新青年"的期望和失望,至今依然是一个问题,"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2.文明其精神: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学校最好不要把知识学习的任务转交给孩子的父母。同样,父母可以期望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知识和技能训练,但最好不要指望学校能够训练孩子的性格和身体。

智慧是重要的,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人的性格。智慧影响人的命运,性格决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