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1)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如果问中国企业家们对手下员工的印象,他们一定会普遍认为:中国员工的敬业精神不强,职业操守不够,因而执行能力不足,献身精神太差。在此,竞底者对被竞底者的定位,实在不高。

  无独有偶,中国当今的总理,对中国企业家们的印象,也希望"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并多达五次向社会高调推荐: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著《道德情操论》。显然,他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观感,也非常不好。

  实际上,从古到今,上层对下层的评价,从未达到过欣赏的高度的。

  为什么会这样?员工为何"敬业精神不强"?企业家为何缺少"道德"?

  还是从中国人的孩提时代说起。

  从懂事开始,中国的孩子们花费最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巨大的作业压力和迅猛的"死知识"灌输速度,使他们根本无暇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也不可能在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也许有人会说,班级排在前10名之内的同学,还是有快乐的。这话虽然不错,但那些孩子得到的快乐,不是因为学习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的嘉奖、父母的表扬和其他同学的艳羡。

  如果没有了这些,孩子们爱学习,那才是真正的爱。中国的孩子,有吗?

  因此,在中国,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第34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1)
  小学生学习很努力,中学生学习最拼命,大学生学习相当轻松,而在工作之后,中国人除了在职业方面接受不得不进行的考证学习和培训外,根本不再考虑学习之事,他们抓紧时间打麻将、看电视、玩游戏、打牌、搞婚外恋,疯狂地将青少年时期被竞底掉的娱乐,加倍补偿回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人小时候,被竞底式学习害得太苦了。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可怕的梦魇,意味着考试、压力、紧张、付出、排名,甚至挨打挨骂、跪搓衣板。现在终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谁还愿意把那沉重的枷锁,套在脖子上?

  正是竞底式的学习,造就了一个不爱学习的民族。

  正是在这样不爱学习的国度,两千多年前孔丘总结出来的儒家思想,才能在二千多年后依然横行无碍。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但可叹的是:中国人在小学、中学、大学所学的,不过是些专供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且中国应试教育所传授的大多是死知识,极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而最重要的还是靠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不懈的专业学习和钻研,因为"学习是成功适应变化的唯一途径"。

  例如工科大学生经过努力学习,可以将流体力学考100分,但真的要将流体力学活用到潜艇外形的设计中,必须靠工作中的学习。

  但中国人工作后却不爱学习,自然难以成功适应变化。因此,在和善于学习、真正热爱学习的西方人较量时,只能依靠竞底式的苦干,同时忍受底线式的待遇。

  要想获得非凡的感知与洞察力,必须具备开放性。开放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但这一点对于竞底人群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不爱学习。

  为什么中国员工难以享受工作呢?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难以享受他们的事业?

  在此我们只分析员工的情况,企业家的情况照员工情况类推即可。

  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类似,由于竞底式的工作压力巨大,单调乏味,中国的员工们也不能享受工作过程。他们之所以要工作,不论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绝大程度上是受物质收益的驱动。

  为此,他们不得不甘愿承受体力、精神的巨大负荷,和时间的大量透支。

  1.工作量方面的因素:所谓的"享受",只有在保留一定备用资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如果员工常常被迫付出100%的身心资源,那么他只有心力交瘁,而不会身心愉快。竞底企业往往倾向于要求员工多付出,或让员工彼此竞底。这样他们不仅要付出100%,甚至付出130%,最好多多益善。如此一来,员工如鞭打快牛,何以能享受工作呢?

  其实,中国企业家很清楚其中国员工的底线式生存状态,因而他们大多努力为自己的后代多聚敛财富,以便使子孙远离被竞底的困境,不去做别人的员工。能安排好子女,也是中国企业家们互相攀比的一个内容。谁"出了事",没有事先安排好子女,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因此,可以理解,华人富豪的财富再多,也绝不可能出现像比尔·盖茨那样的"裸捐",即把自己所有的财富捐出来,因为那样他们的子女将沦落到被人竞底的窘境,他们会被戳脊梁骨。

  2.工作性质方面的因素:竞底企业的工作由于没有创造性,通常枯燥乏味,很快就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这当然不能谈什么享受。既然不能享受,那就只能鼓励大家忍受。

  案例:IBM和华为对工作的比较

  中国的企业界津津乐道于任正非对研发人员的号召"板凳要坐十年冷"。但十年板凳坐了之后,有什么激动人心的结果吗?这种结果有什么机制上的保障吗?对这一点,任正非之类的竞底者是不会,也不可能给予承诺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7090.html

更多阅读

第52节:七、广大读者和零友对资金管理的理解和认识(8)

系列专题:《教你如何降低炒股风险:零风险博弈》  通过系统化资金管理大幅减小投资风险。我国有大量的投资者接触证券投资的时间不算长,而周佛郎教授将真正有效的投资理论,以简易、易理解的方式表述给大家,并将全套理论最大程度地浓缩

第51节:七、广大读者和零友对资金管理的理解和认识(7)

系列专题:《教你如何降低炒股风险:零风险博弈》    零风险波动博弈理论的立论的主要思想是:  首先,以软件交易系统自动做到高抛低吸,不断锁定利润,是利用了价格波动不断获取并锁定利润,并做到无错误操作。  其次,以最优化的资金管理

第50节:七、广大读者和零友对资金管理的理解和认识(6)

系列专题:《教你如何降低炒股风险:零风险博弈》   我确信再给我几个月时间我就解套并产生浮动盈利了。另外每次进账的这十几块钱还能冲减浮亏,我每天都很开心。  有些零友质疑零风险在下降通道中是否能保证不亏,经过计算,长线严格按

第49节:七、广大读者和零友对资金管理的理解和认识(5)

系列专题:《教你如何降低炒股风险:零风险博弈》  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这包括了不要买入多只股票和根据资金及股价来决定是否能够操作高价股的原则。  也就是说就算这只股票再好,如果我不能确定买入它后我的资金足以按照建仓

第48节:七、广大读者和零友对资金管理的理解和认识(4)

系列专题:《教你如何降低炒股风险:零风险博弈》  我来试着分析一下以年为单位的所谓长期趋势(就算两年吧),以月为单位的中期趋势(就算5个月吧),以周和天为单位的短期趋势(就算4周吧)。以上证为例,均线上来看,长期向上,中期向下,短期在振

声明:《第34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1)》为网友杁笹蒼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