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8)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美国当时主要将晶体管用于改善助听器的效果,索尼认为这是个太狭小的市场,因此决定改变晶体管的用途。经过严谨的可行性分析,他们希望将晶体管用在收音机上。

  几个月的艰苦奋斗之后,晶体管收音机开发成功,仅1955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50万美元,是购买晶体管专利费的一百倍。

  当盛田带着晶体管收音机到美国参展,很多美国商人都表示了兴趣。一家最具实力的美国公司对他说:

  "如果让我们经销,可以先订十万台货,但条件是必须打我们公司的商标。"

  十万台,这是个巨大的蛋糕,实在太有诱惑力了,当时的索尼确实太需要这一成功了。如果是中国的公司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会兴奋地抢下订单,然后兴冲冲地在国内发布"本公司在美国夺得超级大单"的头条新闻。但盛田在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美国人的合作意向。

  美国人对此十分不解:"我们公司有五十年的历史,品牌家喻户晓,有极高的美誉度,而你们的牌子根本无人知晓,我们为何不强强联合,快速抢占市场呢?"

  美国人的这番话,中国人听起来是多么耳熟,这不奇怪,因为中国的企业家常常是这样做的,我们在董事会的会议室里,在媒体上见得太多类似的策略了:看似最快捷省力,实则永无出头之日。不过,中国企业家不得不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太笨,而是因为他们身处一个竞底社会,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中国同行也会这样做,所以他们干脆抢先把自己"卖"了,这既是对自己的竞底,也是对对手的竞底。

 第16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8)
  当时大多数的日本同行,包括井深大都对盛田的决策感到震惊。盛田这样对他解释道:

  "十万台的订货量,对我们确实有吸引力,但我们一直希望索尼这个品牌能风行全世界,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同,如果现在接受对方的商标,那么这个梦想就永远不能实现了。"

  当时"made in Japan"就是"廉价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尽管带有索尼商标的收音机开始只是少量出口,但它以极高的性能和简练的设计,改变了美国人历来对日本产品的印象,从而实现了盛田的战略意图,真正改变了索尼的历史地位。

  美国人后来评价道:"这是一个勇敢的行动,是索尼能在美国立足的转折点。"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没有根基的索尼在众多实力雄厚的日本财阀企业中,成为最具特色的领头羊。当索尼生产出一种新产品时,同行的巨头如松下就会等着看是否成功,如果成功,他们就向市场推出大量的相同产品,以竞底的方式分享胜利果实。

  在井深大的后期,索尼因为由于巨大的成功阴影,过于迷信技术的威力,忽略了对市场联盟的运作,从而走了不少弯路。这也显示了日本企业最终的思维盲点,这将在本书后文进行分析。

  案例:竞优:郭台铭的亲力亲为和把握细节

  任何非常成功的企业,光靠竞底是无法做到的。富士康的成功,也有大量的竞优因素,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台铭对细节的把握。富士康的主管们戏称向郭台铭报告工作为"面圣",可见其压力之大。每一次报告,主管们必须实话实说,因为他们根本骗不了郭台铭。

  在二十多年的企业发展中,郭台铭了解每一个作业流程的具体细节,主管汇报工作时,他的眼前就一一浮现具体场景。为了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富士康在企业内推行对事情观察的工具: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7108.html

更多阅读

第16节:第二章定位的精义(9)

系列专题:《营销组合新战略:定位定天下》  定位时代的企业战略,主要围绕两大步骤展开:一是将产品铺到市场中;二是将产品铺到消费者心中。能否进入消费者的心智,成为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但许多企业往往忽视这一课题。结果,大量产品

第16节:战略转型:做大要走自己的路(3)

系列专题:《从小老板到连锁霸主:低调为王张近东》  对经销商而言,谁拥有终端网络,谁就能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谁就拥有影响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从市场角度看,随着供大于求的状况越来越明显,生产商、批发商就越关注下游,越来越依赖于零售商

第85节:四、不断变动的底线(2)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五、击穿底线和突破底线  案例:竞优和竞底--挑战底线的两种模式  毋庸置疑的是,人世中的任何一项竞争活动,都带有挑战底线的色彩:  两国之间的战争极限性地考验了两国人民对流血、恐惧、苦难的

第20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2)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案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竞底实质  中国人并不擅长系统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很少形成较有影响的理论。台湾学者曾仕强总结出一套"中国式管理",名噪一时,他说这种管理有三个核心,在此一一剖析如下: 

第19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1)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一是敏锐的嗅觉;  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三是群体性格。  任正非手下的研发大将李一男,曾凭着敏锐的嗅觉离开华为,创办了港湾公司,并成为华为的强大竞争对手,但华为显然不喜欢中国通

声明:《第16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8)》为网友爷不寂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