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5)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这是一种什么质量的经济腾飞啊?!

  如果有人不认可这个数据,那么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数据,也提供了相应的佐证:

  "2003-2006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逐年稳步提高。继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突破了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居世界的位次也由132位上升到129位。"(数据来自网站,此处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实为人均GDP,因为2006年的中国GDP是26452亿美元。)

  假设这个数据不含水分的话,4年提升了3位!这还是在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大好的年景!

  如果按这样的速度,中国人均GDP要再提升100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至少需要200年的光阴,因为靠竞底提升经济的速度,将越来越慢。

  从2006年至2008年,不过短短的两年时间,中国的经济形势就急剧恶化,沿海地区大批工厂倒闭关门,单是香港的国企就巨亏上千亿。众多昔日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企业家,面对成本上升,出口放缓,内需不振,均无计可施。

  为什么会这样?竞底原理将告诉我们:竞底由于底线的限制,不可持续。

  靠中国人传统的竞底模式,200年提升100名的估计,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如果继续我们的路子,中国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吗?

  但不靠竞底模式,中国人还能有更好的思路吗?

  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正是拷问中国人智慧的大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人在竞底呢?和打工妹的收入18年没有实际增长相比,让我们看看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

  2008年3月8日,财政部发言人自豪地公布: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增长32%,而同期GDP只增长11.4%。

  人们不禁又提出了长期萦绕在心头的疑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偏高?

  1994年,中国GDP近5万亿,财政收入5000亿,财政收入占GDP10%;

  2007年,中国GDP24.6万亿,财政收入5.13万亿,占GDP近21%,比2006年剧增1.2万亿。这些收费中,不包括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还有一些无法统计的不合理的乱收费。

  对于民间的质疑,财政部发言人坚定地认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如果刨去GDP中约1/3的外资贡献份额,以及外资对财政收入的9000多亿贡献,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仅在2007年,中国人承担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不含乱收费)就超过36%,其中绝大多数由民营企业承担。

  中国什么行业每年的利润,能平均增长36%以上?

  在如此剧烈的竞底之下,中国民营企业能够苟延残喘,实属不易。

  而即使在如此高的财政收入增长下,中国人并不满意他们所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教育、治安等等所有的公共服务。

  日本在30年腾飞之后,非常关键的半导体产业超过了美国,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产业状况。据调查,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如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

  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厂商,已由外商控股;

 第5节: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5)
  汽车行业90%的销售额,来自外国品牌;

  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7119.html

更多阅读

第17节:你的现在?

系列专题:《黑幼龙:卡内基解压方程式》  你的现在?  你现在正为某些事懊恼、烦忧或情绪低落吗?  那么,何不先把烦人的事摆一边,和我玩个小游戏。  你掉过东西吗?  掉了东西的当下,你的反应如何?  耸耸肩,一

第28节:如何抵制诱惑?(5)

系列专题:《奥巴马指引美国改革的枕边书:助推》  两位经济学家约翰?劳马里斯和迪恩?卡兰创造性地制定了一项减肥计划。约翰和迪恩在上大学时便注意到两人都在变得越来越胖,特别是在找工作阶段,由于整日参加未来公司老板的宴会,他们更

第24节:如何抵制诱惑?(1)

系列专题:《奥巴马指引美国改革的枕边书:助推》  第二章 如何抵制诱惑?  面对诱惑,你是用蜡封住耳朵的奥德修斯吗?  助推:如何让大脑中的“计划者”战胜“行动者”?  经济人面前的腰果好多年以前,泰勒请了一些当时的年轻经济学家到

第2节:从心理学中探索人生智慧(2)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这本书不可能将所有的智慧涵盖进来,而且,它的主旨,也不是纯粹为了讲述成为智者所需要具备的具体实践理论。因为,"你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原本就不是我的风格,更何况,我也不具备这样

第1节:从心理学中探索人生智慧(1)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笔者寄语:从心理学中探索人生智慧  虽然我早已知道自己进入40岁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在年少时,我曾经认为40岁的自己会高尚很多。一踏入不惑之年,人就如同着了魔一般,逐渐对人生产生

声明:《第5节: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5)》为网友混江龙霸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