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如何打造全球最大的私人企业:做大私企》
戴明论述"不断改进"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在强调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时说:"我们永远也走不出不断改进的圈子。"

我们取得进步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只有在概念和工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时才加以运用。这让我回想起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次经历。在俄克拉何马州的梅德福有我们的一家液化气厂,当时我去厂里的配电车间视察,发现车间里的电工把大量时间用于搞测评活动和制作图表上,并没有在做电工活。员工们把这种工作称为"为查尔斯制表"。原来,许多员工以为我的目的仅仅是想得到图表或对生产活动的描述,而不是把它们当成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令人遗憾的是,提高绩效、杜绝浪费没有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测评活动和制作图表的形式本身却成为人们注意的核心。 我们还明白了不能把经济学原则和思维模式简单地嫁接到公司的现有管理体系中,即使是像戴明体系那样好的体系也不行。我的梅德福之旅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员工们对我们的概念理解得还不够充分,他们无法通过实际的运用取得成效。如果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锤子的用意的话,那么,在他眼里每个问题都看起来像一个钉子。 戴明的办法没有成功,但这次试验的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应该如何衡量公司的主要发展动因--如何分析问题,杜绝浪费,同时也促使我们系统地阐述理论。只有这样,员工们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正确应用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大于单独应用理论或实践经验所产出的效果。 编制我们自己的理论框架,第一步是给它取个名字。1990 年,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这个名字。我认为它既充分反映了市场原则的影响,又反映了建立一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管理方法的现实需要。国家和组织相比毕竟有差别,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公司内部发现或建立能够发挥市场经济威力的机制。 为了能够顺利地建立这些机制,我们成立了科氏开发团队,希望这支由公司内部的培训咨询人员组成的队伍,能够帮助员工们理解和应用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模式,以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