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如何打造全球最大的私人企业:做大私企》
如果有选择的话,人们会首先满足自己的最高价值 需求,于是就产生了边际效用递减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这一概念。由于人们会首先满足自己的最高价值需求,所以,随后使用的每一单位商品的价值都会低于前一单位商品的价值。这就能说明,为什么某物如果像水那样充裕,尽管总体比钻石的价值要高得多,但其边际价值却少得多。 比较优势这条原则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贸易促进繁荣。学完之后,遇到一个小组或一个公司内部的工作角色分配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它。在招聘大量新员工,安排现有员工承担新角色时,我们运用这条原则的方法是:通过与其他角色和其他员工相比,安排现有员工担当最能发挥其能力的角色。这就需要对角色和职责进行持续的评估,否则,人力资源的分配就会因根据绝对优势而非比较优势的原则而逐渐退步,减少了它的有效性。当更换小组成员时,传统的做法是让新员工担任和他的前任相同的角色,其实这是不对的,相反,所有相关角色应当重新优化组合。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现在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竞争和合作的比较分析当中,而不仅仅是企业间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在生产活动中,相对于没有采取的活动可能创造出的价值,各个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拥有创造出最大价值的比较优势。双方互相交易,即使一方生产所有产品的能力都优于另一方,交易的结果也会使双方都受益。生产力较高的生产厂家专门生产其具备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并从中获益,而生产力较低的生产厂家则专门生产其劣势最小的产品,也能从中获益。 所有的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得交易相互受益--即使某一个国家做大多数事情都比另外的国家高效。同样,即使是最没有优势的个人也有比较优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司规模不大,我可以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向公司领导层的成员灌输这些市场概念。每次例会,我都会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员工耳濡目染,如:"我们考虑到机会成本或比较优势了吗?"看到这些基本概念发挥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不由得想要探究更加复杂的概念的潜在力量及其衍生的模式。例如,在生产能力过剩的商品生产企业中,很明显,价格取决于边际生产者的成本( 若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恰好等于市场价格,此时的生产者叫做边际生产者。这时,只要价格略有下降,这些生产者就会出现亏损。--译者注)。我们称之为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