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北京市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0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数据表明,去年北京市GDP为6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幅低于“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值,说明防止了经济过热增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伴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该市的产业机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相关数据
【数据】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降低到1.4%,第二产业30.9%,比去年略高,第三产业比重67.7%,比去年略低0.1%。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5:32.7:64.8,变为2005年的1.4:30.9:67.7。
这意味着北京市的产业机构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后工业时代特征明显。因为第三产业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80%左右。
【数据】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44969元(折合545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是2000年的1.9倍。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标准为3000—10000美元,北京市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数据】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53元,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0元,实际增长8.1%。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贫富差距程度,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就意味着步入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黄灯区。目前,北京市农村的基尼系数超过0.3,城市的基尼系数不到0.3,这说明本市农村贫富差距大于城市,农村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数据】城市居民中,2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9%,增速高于20%的高收入户4.7%。这是北京市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首次高于高收入户。推动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贫困居民最低生活费由290元上调到300元;二是重残人等特殊困难人员按当年低保标准的10%上浮了救助标准;三是安排了“4050”人员工作;四是给用蜂窝煤取暖的低收入居民首次发放200元的取暖补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