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议题热得发烫。7月14日,中国农历入伏第一天,美国能源部长和商务部长联袂访华。十天之后,中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华。27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带队赴华盛顿,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启动。北京迎来送往众多政要。无一例外,气候变化都是重中之重的战略议题。
中美这两个当今世界最举足轻重的大国,正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环保议题上寻求更多的对话与合作,希望在年底哥本哈根峰会之前达成共识。
这种共识当然对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成功至关重要。中美两国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加起来占了世界的一半以上。“没有中国或美国,任何协议都没有实际意义。”美国能源部政策与国际事务官员桑德罗此言不虚。
在现有的联合国框架下,欧盟无疑是气候变化谈判最积极的推动者和领跑者。欧盟国家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能源利用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它们希望在这个可能引领未来的新技术和新秩序中占得主导与先机。气候谈判磕磕绊绊地进展到今天,欧盟确实功不可没。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是欧盟以俄罗斯加入WTO为条件,积极说服俄罗斯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使之在2004年正式生效。2005年,欧洲碳市场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给二氧化碳赋予了商品价值。“巴厘岛路线图”进行至僵局的时候,也是欧盟提出给发展中国家以资金和技术支持,换取其做出适合国情的减排行动,才把发展中国家重新拉回到谈判桌前,并且在最后时刻说服美国让步,同意了路线图。
反观美国,布什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无所作为,八年过去了,奥巴马拿什么来争夺已经被拱手相送的武林盟主地位?《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简称《法案》)是国内各方讨价还价的结果,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的目标(相当于1990年基础上减排4%),比克林顿当时签订《京都议定书》承诺1990年基础上减排5.2%还倒退了。而且这项法案被认为会削弱美国的竞争力,在众议院涉险过关,最后能不能在参议院通过还前途未卜。
不管美国做了多少,至少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美国回来了,即高调重返气候谈判。而中国则成为美国人手中的一张牌。美国国内保守势力一直把美国减排与中国减排责任捆绑在一起,如果最后《法案》通不过,哥本哈根达不成协议,那不是老大哥的错,而是因为中国逃避减排责任。另一种局面,中国行动积极,美国自然功勋卓著,中国成为它夺取盟主地位的砝码。而且,中美的排放量既然已经占全球50%以上,如果中国“倒戈”,美国甚至可以不跟着欧盟玩,把欧盟积极推进的公约和议定书框架下的谈判搁置一旁,另起炉灶。所以,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斯特恩的表态意味深长:“中国也许不是国际谈判中的全部,但是也差不多了。”
那美国拿什么换取中国的拥护呢?美国能出的牌其实有限。中国要求美国到2020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这一目标远高于美国现在《法案》中的目标。而中国一直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必须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美国视中国为未来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而低碳技术无疑是未来国家最重要的竞争力的体现,技术转让意味着削弱自己、武装对手,所以美国始终避实就虚。另一个横亘在中美间的障碍是《法案》中提出的所谓碳关税,此次朱棣文和骆家辉访华,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会谈中还重申了中国反对以碳关税行使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美国“胡萝卜”还舍不得给,却已经迫不及待露出了“大棒”。
事实上,首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在气候问题上分歧仍多。看来,奥巴马要打好“中国牌”,还需拿出真正的诚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