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
“货币战争”跨洋对话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全球经济还存在很多隐患文 | 宋鸿兵 尼尔·弗格森宋鸿兵:两年前我写了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多次引用您的著作,很高兴有机会跟您就金融市场、金融危机以及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和金融教授、罗斯柴尔德家族研究权威):是的,我从《金融时报》上看到了关于《货币战争》的报道,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十年前我写了《货币崛起》,至今我仍然对货币这个话题倍感兴趣。宋鸿兵:第一个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经济复苏已经初见端倪了,为什么您的看法与众不同,认为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尼尔·弗格森:目前情况很像当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股票市场崩盘之后过了一年半,1931年再度发生重大危机。很多人认为危机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但事实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还存在很多隐患。美国在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大的扩张的方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救市方案不一定真正能够起作用。全球的经济处在另外一个悬崖边上,欧洲一些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比美国还糟糕,像英国、德国的银行,匈牙利、波罗的海这些国家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宋鸿兵:假设在未来的十到十二个月这种情况发生,德国乃至东欧的一些银行会垮掉,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会不会出现当年纳粹一样的极端政治力量?未来的灾难是不是结束这场危机的唯一答案呢?尼尔·弗格森:感谢你提出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谁也不愿意看到极端政权的出现,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可以预见到将来会有民族主义的抬头,在荷兰、奥地利、丹麦已经出现了对移民敌视的现象。这会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需要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能看到大的冲突的爆发。宋鸿兵:美国的银行体系一定稳定吗?我认为美国国债潜伏着很大的危机,在未来六到十二个月会显现出来。如果过几天加州破产,美联储不大量借债是很难救市的……尼尔·弗格森:我们越聊越觉得英雄所见略同。不能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而是情况非常严峻。美国的银行系统存在越来越大的困难,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由于救助大量倒闭的地区性银行,力量被大量削弱,长此以往,政府财政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美国赤字2万亿美元,负债程度已经达到1942年二战时期的水平。就像你说的,美国现在的情况是通缩,在未来两三年可能会出现通胀。宋鸿兵:我还有一个观点想跟您分享。“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他们把退休金投向股票市场,损失了40%的钱,从2010年开始会有14年的消费下降期。尼尔·弗格森:您提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欧洲和美国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采取更多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变分配不均的现象;建立一种“消费财政”,让老百姓非常容易消费;人民币投资应该出现多样化的渠道,只有通过扩大内需人民币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宋鸿兵:您在书里杜撰了一个词叫“中美国”(Chimerica),这个词在全世界非常流行。您认为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和存钱的关系未来会不会发生扭转?尼尔·弗格森:我两年前创造出“中美国”这个词,描述中美两国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就像一个婚姻,但是这种婚姻是幻觉,是不能持续的,如果长期只让你存钱让他花钱,这种婚姻是持续不下去的。美国现在付不起钱继续从中国进口所需要的东西,中国政府对美元也非常担忧。未来中美在贸易方面会恶化,甚至出现一些战略性的摩擦对抗和冲突。纵观历史,一个帝国衰落的时候便是另一个帝国的兴起。如果中美真是走上冲突的话,这个问题将会比经济问题、金融问题更加让人担心。
[思想性]
给我一个宾语认为一个概念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文 | 柴静去年在美国的那段时间,正是大选前夜,美国人狂热无比,满坑满谷都是衣服上印着奥巴马头像的人。连我的MSN上,有些跟美国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挂着“We can change”。刘瑜当时在博客里说了一句:“我老想问——Change what?”
这话真是煞风景。在举国如痴如醉把口号当成歌儿来唱的时候,站出来说——别光喊改变啦,你要改变啥啊?为什么要改?问题出在哪儿?要怎么改?改的后遗症可能是什么?光靠口号和站队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把这种独立思考叫做“给我一个宾语”。
做征地节目时,我看各派对产权问题的笔战,各居一意识形态之制高点,吵得几乎人身攻讦,从讥取戾,却少有谈技术问题。所以我赞成周其仁说“别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别光喊走哪条路,哪条路政治正确,请先把每一处路标画出来,指明方位,划出陷阱,做出预警,细密剖切。
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我认同刘瑜所说的“从意识形态的高地回到事实与细节的平原”,“如果我们有耐心去寻找和阅读事实,很多观念冲突甚至政治冲突都会缓解”。反之亦然。
刘瑜在哥大与哈佛受过7年的政治学训练,现在在剑桥当讲师,她的时评提供的不是翻译体的术语,而是细节——为什么美国前司法部长要去当萨达姆的辩护律师,为什么哥大的博士要辍学去当地铁售票员?金融危机是左派的错还是右派的错?热爱主旋律的美国人为什么会容忍低级下流的电视节目?为什么热衷于保护弱者的法令最终伤害了弱者?……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它告诉你,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必须老老实实承认和呈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认为一个概念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智力上的懒惰。
[城市化]
抢救古建筑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文 | 王群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思成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编者注:华润雪花啤酒资助清华建筑学院一千万元),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