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允许成都市在九大方面先行先试,其中包括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从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到武汉、长沙城市群、海西经济区、成都,在经济危机的催化下,经济区域普惠政策已提上振兴经济的议题,这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真的有用吗?
普惠的经济区域政策对拉动地方经济有效吗?
普惠的经济区域政策尚存在何种问题?
经济区域政策与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作用有何不同?
张四宇
成都22世纪房产经纪公司常务副总
成都、重庆在城乡统筹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今获得批复,就连我们(房地产)也起死回生了。我现在的项目是打造一种新型社区,一方面农民居住,一方面城镇化商业转让,原先政策不明朗,土地证都办不下来。如今这种项目在成都的开发量是20%,中和了社会支付成本,摊到百姓的负担也就小了。四川作为灾区,其2009年一季度GDP高于全国平均值。
以城乡统筹为例,地方步伐较快,中央决策却十分保守,总在小心翼翼地求证。一方面在给这些所谓的“特区”划圈,另一方面不断找人调研了解,各个部门垂直体系带来的条块分割和利益博弈,导致在决策上各执一端,很难协调,最后汇总到国务院直至批复的周期就比较长了。不过这次,国务院的决策步伐显然比较快,3月份开两代会,5月份就审批出来了。
真正拉动经济唯靠地方经济,中央对于地方经济的普惠作用仅仅在于,一是对于地方债缺口的打开,放钱;二是对于地方各自出台振兴计划给予空间。在成都城乡统筹获得批复前,国家出台的消费券、家电下乡等面对农村市场的条例,仅仅针对某一产业或者行业,让利于民却不提高其保障,农民的钱永远不会真正流动。
陈 耀
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有效是肯定的。以珠三角为例,其实很早就在搞了,现在是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一些问题,加之经济危机,而进行的一些产业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以防搞重复建设。例如,发展圈内互补,加强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从而保证在全国的优先强势地位。目前珠三角正在搞产业转移、腾“笼”换“鸟”,产业外迁引起的阵痛难以避免,但实属长远之策。
珠三角作为先行试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无序分散的产业布局以及结构偏轻的先天不足就显现出来了。此区域先前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导引,根植性不强,90年代初的诸多合资企业已经向东部、北部沿海转移,本地企业又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加工外贸型的“外援型”增长模式,自主创新能力又差,这在经济危机下都暴露出来了。
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只是权宜之计,而经济区域政策则是长期的产业布局,国家在顾及大局的同时,难免会与区域政策发生相悖之处,例如东莞正在将那些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加工企业重新召回,腾“笼”换“金丝雀”只得搁置。经济危机只是阵痛,区域发展不能走回头路。
曾 生(化名)
浙江嘉兴某制造业企业总经理
城乡综合改革,这些所谓的普惠政策在我们浙江一直在搞,当地政府拿到了征地的尚方宝剑,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大肆征地,然后高价出售套利,用于招商引资和房地产开发。引进的产业几乎不加挑选,管它污染不污染,例如我们嘉兴的政府就特别热衷于引进化工产业,利润远远超过行业平均利润。
地方政府极尽所能地低价吃进农民的承包土地和宅基地,而且给出的与农民交换土地的保障措施,基本上都是很短期的行为。地方政府完成“圈地”的两三年后,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越来越好,而是说越来越穷了,我们嘉兴事实上就是这样的状况。
因为顶着普惠政策这顶“皇冠”,地方政府不想正视现实,最终导致他们的权限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征地越来越轻松。这些“普惠政策”本质上应该属于政治改革吧,不改不行,否则有些地方政府就接近于无法正常运转,要破产了,似乎是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