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石:设计是一个品牌的标记
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是它的灵魂,表现出其在商业世界所怀抱的理想和情怀,这决定了其品牌甚至整个企业的气质,甚至决定了其未来的商业版图和扩展空间。而奥迪,早已将人文关怀深深地烙刻在其品牌基因中。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豪华车整体市场增速放缓,一方面是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消费者的理性预期等,但奥迪在第一季度销量达到10.2万辆,增速为14%,是高档车市场增速最快的品牌。 “4月份我们的销量达到3.8万辆车,这是我们新的销售记录,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的销售态势是不错的,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奥迪的销售地位。我们很看好中国豪华车市场。”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薄石(Dominique Boesch)说,今年是他接替唐迈(Johannes Thammer)担任此职位的第三个年头。 早在1991年,他便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大众汽车集团。1993年至1998年间,他先后担任奥迪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土耳其市场销售经理。随后他被调入奥迪法国公司,负责巴黎地区的销售业务。2003年他成为奥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在新加坡的负责人。一年之后,他被任命为奥迪韩国公司总经理,2007 年负责日本市场。2010年9月,当薄石来到中国的时候,这个市场刚刚超过德国成为奥迪全球第一大市场。 如今,生于法国的他已经完全融入中国市场的节奏。从担任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以来,薄石实现了2010年~2012年3年累计产销100万辆的目标。如今,他又向2015年产销70万辆的目标发起了冲击。2012年年底,薄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奥迪要在2020年成为全球高档豪车第一品牌。” 商业成就源自人文关怀 就目前的汽车市场来说,与经销商相比,大多数厂商处于强势位置,以定价为主要营销策略,销量则以业务员硬拼为主。在今年第一季度稍显冷淡的市场反应下,很多厂商采用降价策略以争取市场份额,而奥迪则保持了良好的定价体系,在中国豪华车品牌中,其价格的稳定性是首屈一指的。 “原因是我们一开始就对定价充分调研,形成了良好的定价体系。其次,我们对于中国市场秉持长期发展的策略,不会为了短期市场份额的提高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因为短期化的行为,不论是对品牌、经销商还是客户都是不利的。在今年第一季度豪华品牌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比较好的销量增长,这反映了我们在中国市场的策略是正确的。”薄石告诉《新营销》记者。 可以说,奥迪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正是基于其对全球各地“人文”的重视。而中国作为奥迪的“第二故乡”,奥迪更是对中国市场抱有长期发展的理念。早在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奥迪就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在地”举措,赢得了中国市场与消费者支持。 “对于奥迪来说,中国市场毫无疑问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而且我觉得亚洲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他们现在对于个性化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以下两点可以反映出亚洲消费者和其他市场消费者的差异性。” 薄石说,首先,亚洲特别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舒适程度的追求比其他市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奥迪在很早的时候就在中国开发了长轴距的车型。在座椅设计方面,奥迪也率先为中国市场提供更舒适的乘坐感受,甚至推出中国市场专属的座椅,这也是为了满足亚洲消费者相比欧洲消费者在乘坐舒适性上更大的追求。” 其次,亚洲消费者更加注重身份认同感,对于开什么车、体现什么样的品位与社会地位非常看重,但同时又不能过于张扬。“从这一点来看,奥迪品牌的车型可以很好地契合亚洲消费者的需求。” 薄石举了几个例子以更好地说明奥迪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所做出的本土化改变,而这些都是基于对中国市场在地性的认识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首先,从整个产品组合来说,无论是国产化的车型还是进口引进的车型,整个产品组合是在不断丰富的,不断满足中国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另外,我们也逐步根据中国市场不同区域的特点,打造不同的终端零售形态,满足中国不同地区的需求。” “其次,在设计研发方面,2011年我们在中国建立设计工作室,在今年又在中国成立奥迪亚洲研发中心,并将持续加大本土设计研发的力度。奥迪最早在中国市场推出长轴距车型,这个车型已经开发出来了,但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我们在豪华车领域第一个采用长轴距的做法。还有座椅的例子,因为中国消费者对于座椅舒适型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开发和设计。还有一点在奥迪车上很明显的就是多媒体交互性,多媒体交互可以进行中文识别,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奥迪是豪华车品牌里第一个这么做的。我们也会使用一些中国元素,推出一些中国限量版车型,比如奥迪A1中国限量版,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元素。我们始终在研究怎么通过产品设计更好地融汇中西,实现更好的本土化。” 在服务与销售方面,2013年,奥迪创建或即将创建包括奥迪数字城市展厅Audi City和品牌综合体验馆Audi World在内的多达7种终端销售和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汽车销售与品牌体验。 在品牌建设方面,奥迪持续将自己赞助的足球豪门俱乐部、奥迪俱乐部杯赛事、奥迪R8 LMS杯赛车赛事、萨尔斯堡音乐节等国际资源带入中国,为中国用户带来丰富的品牌体验。 “在其他方面我们也会更好地实现中西结合,比如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开展适合中国市场的活动,比如我们举办的‘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就是希望通过褒奖中国艺术与设计领域的顶尖人物,推动和促进艺术与设计领域创新,进而推动‘中国创造’的未来发展。”薄石说。 一系列的在地化举措使奥迪从众多豪华车品牌中脱颖而出,并保持了卓尔不群的市场地位,这成为其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的重要基础。 人文艺术反哺商业市场 奥迪在中国持续举办人文艺术活动同样反哺了奥迪的商业市场,使奥迪人文与商业双赢。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是奥迪面向中国市场将人文与商业完美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奥迪多年来在高档车市场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我认为我们对于中国市场是有责任的,我们应该为中国创新力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艺术和设计是社会创新最前沿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这样的活动,以我们的方式为‘中国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薄石介绍说,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的宗旨就是号召全社会共同推动“中国创造”发展。举办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支持有才华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因为这与奥迪本身的基因是非常吻合的。 艺术与设计一直是奥迪流淌的血脉中不变的基因,是其不断适应全球各地千差万别“在地性”的基础所在。虽然各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但是艺术与设计语言是共通的,反应在奥迪创新与设计中的理念也是共通的。 “奥迪一直认为,‘你做什么反映你是谁’,品牌推广要与品牌理念相吻合。奥迪是推动创新的品牌,这从我们‘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品牌理念中也可以看出来。不论哪个国家,对于汽车设计艺术来说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大家都希望实现车的功能性和美感之间的平衡。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但不同国家对于汽车美的感受和品位会有差别,对于自己车的品牌定位也有差别,这就会影响到最终会出来什么样的车型。对于奥迪来说,设计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对于品牌来说就是一个品牌标记,代表了汽车品牌的DNA。设计与科技的紧密联系构成了奥迪品牌独特的DNA,‘进取、尊贵、动感’的品牌价值,通过设计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未来,奥迪将始终不断地在设计、技术上突破与创新,这也是我们的愿景。”
薄石认为,创新和技术对于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LED照明技术的发展,在汽车业界,奥迪是LED灯使用的开创者,“这使得我们在汽车灯的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技术的创新对于车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铝制材料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更多设计上可延伸的空间,轻量化使车身构造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样可以让车身更紧凑,更具有运动感”。 对于汽车来说,设计毫无疑问是重要的,设计是一个品牌的标记,很多人会因为一辆汽车有漂亮流畅的外形而对其一见钟情。可以说,艺术和设计在商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大,而两者的交汇和激荡也将越来越多。 比如,日前绿日乐队(Green Day) 为游戏“愤怒的小鸟”量身定做了MV新作《Troublemaker》,这是人文与商业的一次协力合作。画家陈逸飞曾说过:“艺术不是象牙塔里的东西,而是应该创造财富。”那么,从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的举办来看,人文艺术正在积极地反哺着商业,甚至为商业设计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的智力支持。
更多阅读
厚古薄今:斯托克顿和保罗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控卫
厚古薄今:斯托克顿和保罗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控卫 由 西徳隆东墙 发表在虎扑篮球·湿乎乎的话题 http://bbs.hupu.com/votelz认为评价斯托克顿的两个点是1991年和1996年,先看1991年(梦一内容转帖自网易考古系),1991年是斯托克顿进入联盟
张蔷:我是一个真正享受过八十年代的人
张蔷:我是一个真正享受过八十年代的人韩松落一九八〇年代最红的歌手张蔷,在2013年成功复出。凭借音乐作品本身复出成功,在复出歌手里,这是比较少见的奇迹。她16岁出道,30张专辑的总销量2600万,曾在1985年登上《时代周刊》,是第一个登上《
肠胃病跟踪:肠胃病治疗和调理是一个慢慢的综合调理过程
肠胃病跟踪:肠胃病治疗和调理是一个慢慢的综合调理过程春节以来财迷心窍,整天盼望自己持有的股票上涨,所以也懒得整理肠胃病治疗跟踪案例了。结果股票只上涨百分之十几就不涨了,相反,竟把春节后上涨的百分之十几全部回吐完。几次三番,几
孙悦:我和黄晓明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娱乐圈的恋情总是格外吸引眼球,即使是旧事重提也能让大家再度回味。前些天,我写了一篇题为《黄晓明曾被孙悦包养是真是假?》的博客就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少网友惊愕地表示:这是真的吗?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当事人孙悦,对方否认了这一说法,
鲁迅是一个强大的人——《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_unchild
鲁迅是一个强大的人——《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为鲁迅写一部书,一部凸现他精神危机和内心痛苦的传。”这是《鲁迅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王晓明作传的切入点。乍看《鲁迅传》,总觉得作传者的视角把鲁迅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