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没有巨额财富,开不起名车,住不起豪宅,即使对奢侈品牌如数家珍,也不过是过过眼瘾。越是这样,越对有钱人的生活津津乐道。可是,如果他们知道不少如假包换的有钱人是怎么生活的,恐怕要感到失望了。
我认识的几位富豪企业家,近万元一晚的顶级酒店,他们还住得心安理得,几千元一桌的精致膳食,他们也享用得舒舒坦坦,但偏偏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上,他们十分抠门,万般挑剔,与自己的身份地位形成很大的反差。这种在小钱上斤斤计较,大钱上却大手大脚的现象,值得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加以探讨。
有位企业家,作为80年代第一批的下岗女工,独自拉扯孩子长大,平民生活让她体会到钱的意义:不仅仅养家糊口,而且“能让家人活得有尊严”。十几年的经营使她成了扬眉吐气的大老板,豪宅名车,穿着富贵得体,同时为人真诚热情,受人尊重。可她有一个习惯:几十元一壶的茶水,凉了却怎么都不忍心倒掉,而是不断续热水。我们聊完天走的时候,她还指着剩了半杯的凉茶对老公说,“喝掉,别浪费了!”
还有一位在电器零售业小有名气的经营者,他家庭富有,凭借祖上的海外关系,高中和大学都在欧洲度过,极其讲究生活质量和品位,是不折不扣的品牌追求者,但也是乐此不疲的折扣追求者。就在著名的芝加哥Magnificent Mile(宏伟大道)上,他没有大肆挥霍,反而像个月工资不超过1000元的北京主妇在菜市场挑挑拣拣,磨破了嘴皮子讨价还价。他在这条世界十大购物街上,来来回回走了不知道多少趟,就是为了比较价格。最终,他满载而归,却在机场高价托运超重行李。在旁人看来反逻辑的行为,却是他引以为自豪的。
哲学家说,最美的总是那些想要却得不到的。很多有钱人的消费潇洒着人们想像中的潇洒,但也纠结着人们不可理解的纠结。当财富像个巨型蟹一样挥舞过来,一时间人们对财富的态度从羞答答变得坦荡荡,又从坦荡荡变得急切切。对最高利润率的追求演变成对讨价还价的狂热,并从生意场自觉不自觉地延伸到个人支出以及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摄影、登山、旅游——是刘永好的最爱,也是他在除了养猪造福亿万农民兄弟的业余时间里,造福自己的不小投资。他每次参加什么典礼,一定挎着自己的顶级相机,不知疲倦地选角度,按快门,比专业摄影师还敬业。刘永好够品位够格调,而不是附庸风雅,可他脚上的鞋子总让人怀疑这点。刘先生信奉吃穿随便,得体就好,不知道自己的鞋是什么牌子来自哪里,他只知道这双鞋一定不超过一百块钱。早年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使他依然惦记着自己多年前吃不上螃蟹时,最想吃的就是红薯白米饭。
某种程度上,有钱人比普通人更节俭,也可以说是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然而,著名投资家、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确不这么看,“我们对钱的态度是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天生的性格,生存的条件以及某些关键经历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
奢华无罪,抠门有理。出于本能的守财也好,讨价还价的精明也罢,忠于节俭的习惯也成,以及花小钱时的无厘头,有钱人对待钱财的心理,并不是如他们的财富一样单纯的膨胀。他们下意识里跳不出记忆的习惯,“小气”就成了反映他们性格及经历的重要密码——在中国商业“从富到贵”的进化过程中,“小气”也是有趣但必将消失的阶段性现象。
成就的定义,从来就不是追到了和没追到这么简单。可以量化的物质结果,与不可言说的精神过程,都是人间的享受。而这些美好的事物,财富当之无愧,但也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