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期,中资并购比较活跃,但是也常常遭到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阻击或者处于特殊考虑的商业算计,当然我们理解西方社会对于一个崛起的中国不舒服,不管我们怎么做他们都会找到表达他们不舒服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反思下,的确还是可以找到很多我们的并购行为中可以改进与革新一些的地方。
一是应该适度减少国字头企业的并购行为,因为国字头企业的并购行动很容易被理解为中国政府的全球操纵行动,也特别容易被政治化与意识形态化,实际上已经有相当一些案例证明我们国字头企业并购被阻击之后,我国私营企业去并购并没有问题(如加拿大的油砂矿)。
二是我们的国字头企业就是去并购,也应该注意约束自己的企业行为模式,比如中铝这次在澳并购失败前不久其领导人被调去政府部门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西方政治界对中国国字头企业的政治性忧虑,还企业的以企业,还行政的以行政,这是我们在国际行动中至少在表面上应该做到的一个规则。
三是国际并购可以多使用中国资本实际控制的投资管理机构去进行,或者以多元操作的模式去进行,减少单一的中国国字头企业一手遮天的感觉。这一点经历了我们的资源类企业在美国、俄国、澳大利亚的几轮挫折之后应该长点记性了。
四是减少提供政府注资、财政拨款、政策特权信贷支持的aihuau.com国际并购行为,而可设立相对独立的国际并购业务基金,可面向国有与民营、大中小企业,尤其是重点面向民营大中小企业。西门子前任董事长冯彼勒在论及德国的国际发展基金的时候就特别说到,在这样的基金使用上,大企业不应该再占太多的好处,而应该多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国际发展。而我们从国家开发到各类国际援助与发展基金的使用上,很少真正体现出这一点来。对本国的私人资本尚且如此偏待,全世界的私人资本一定怕透了我们的国家操纵。
五是品牌企业国际并购应该低调。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规模国际并购可以说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中资并购欧美日韩的品牌企业,在全球消费者眼里属于低端投资者获得了高端品牌,本身并不能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而实际的心理效果是相反,当然我理解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这种并购有提升原有投资者品牌的效用,但如果最终品牌成效不彰,国内消费者的好感也会减损,因此权衡两者之间低调从事还是一个必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