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2008年,“山寨帮”在商业领域摧城拔寨。“山寨效应”从手机溢出,正在向数码相机、MP3、PSP、WII、网络游戏甚至文化生活蔓延,把大企业们刻意抬高的生产和消费门槛磨平,向传统的产业规则发出空前挑战。
它们一方面似乎代表了某种中国民间创新力量的崛起,另一方面又让人忍不住怀疑,这种打着鲜明的效仿和整合印迹的“中国式创新”,会给中国商业、中国创意注入真正的、有长远影响的创新基因与活力吗?
遗憾的是,在手机产业中,国产大厂多年来没有能够洞察技术推动式与用户拉动式这两种创新的不同,一味跟在顶尖国际厂商后面亦步亦趋,试图追求品牌、追求技术壁垒、追求规模,最终在全线陷入价格战的同时,越来越远离本地用户的需求。
而山寨机的生产厂商则不然。它们对这个阶段的中国用户需求了然于心,动作“短平快”,出手“稳准狠”,在市场上左右逢源:对于追求性价比的低端用户,山寨机以低廉的价格开道,辅以强大的功能。对于追逐新潮和个性的城市白领,山寨机以“便宜又好玩”的姿态出现,打出生活态度的旗号:“山寨是追求个性的体现,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嘲讽”。这些年来,还很少见到有哪一种产品,能够同时通吃这两大市场。跨国企业以及跟随跨国品牌的国产企业们所不屑一顾的市场需求,生生被山寨机厂商做成了一块大饼。
更有意思的是,山寨机生而具有后福特主义气质,它的生产者仿佛前工业时代的手工作坊,个体产量不多但厂家众多,像IBM推崇的那样“随需应变”,一举颠覆了工业时代非个性的批量化生产。这种气质给它带来了特立独行的味道,使山寨机得以进入口碑营销的高境界,这是那些往往故作玄虚、呆板无聊的传统品牌手机厂商(除了苹果这样的创意大哥大之外)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
生活于消费社会中的我们都久受大厂商、大品牌之欺压,一旦有刘姥姥闯进大观园、公牛大闹瓷器店,我们心中的那点草莽情怀于是便喷薄欲燃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山寨机已反客为主,由苟活于一隅而逐鹿于中原,从落后地区直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中心城市,甚至有漂洋过海之势。城头变幻寨王旗——山寨机的兴盛,不是托福政府高高在上的计划,也非拜洋人的衮衮天威,而完完全全是市场选择的。
知名手机品牌当然有理由把山寨机的生产厂商视作一群暗处里的“小偷”,不齿“山寨文化”的盗版、克隆、仿制等等,问题在于,市场是硬道理,用户是更硬的道理。山寨机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三种创新策略:一是坚定地站在用户的一边;二是将非技术性的创新系统化;三是捕捉本地的机会,但在全球整合创意与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道,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取得最大成效。
山寨机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企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对市场的感应和这种感应之后的反应速度。
所以,有关代表中国2008年的汉字的推选,有人说“雷”,有人言“”,要我说,当之无愧、非其不可的,还是“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