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十年建立的恢复力将受考验
当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在来势迅猛的经济风暴面前也无法幸免。在食品燃料价格经历大起大落之后,接踵而来的是2007年中期起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加剧,2008年上半年不断深化,9月15日后急转直下。正当东亚的政策制定者们忙于应对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上一场危机——继食品燃料价格大幅攀升之后通货膨胀上升——之际,又遭遇股价和汇率暴跌、短期利率大幅上扬以及出口增长突然减速。
东亚各国进入此次危机时的准备状态远远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过去十年来,由于改善宏观经济和结构政策,加强银行监管,以及改善私营部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努力,公共财政、对外收支平衡和银行企业的资产负债都得到了加强。不过,非居民投资者突然撤出流动资产,加上有些地方居民的资本逃离,把这些经济体又推回到他们几年前刚刚退出的危险区。并非自身的过错,该地区的各国发现国际市场的资本成本扶摇直上,威胁到他们实施发展规划的融资能力,伤害了他们的减贫努力。
过去十年里,尽管财政指标是混合的,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和银行业指标还是取得了进步。虽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压力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没有指标能带来安全感,但这些指标也应当用心解读。
在中国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三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过去十年里外汇储备都显著提高。而大部分国家的债务负担都减轻了,债务可持续性指标得到改善。虽然中国和韩国的国债作为GDP组成成分或者财政收入,比十年前有所提高,但是在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中是比较低的,数额也在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峰值之下。而且,各种债务衡量都明确显示中等收入国家的债务压力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次贷市场泛滥和信用违约互换的费用攀升对这些高信誉度国家的影响较小。这些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多表现为全球流动资金短缺和价格风险大幅提高。
大部分东亚银行的资产负债在经济危机之前都很强健,目前也经受住了汇率大幅下降和转期贷款比率减少的影响。
为了遏制危机对国内流动性产生的即刻影响,东亚各国政府都积极通过各种手段放松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进行大额注资。尽管由于此次行动迅速,消除了这些经济体眼前的威胁,但该地区的银行企业仍面临着相当大的金融压力。随着经济活动放慢,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这种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为了补偿业已开始的出口增长放缓,一些东亚国家的政府(主要有中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推出了2009年的大额财政刺激计划。其中,中国的财政扩张计划成为最大的头条新闻。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586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据报道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由中央政府承担,其余部分都来自银行系统。该计划强调政府减少对出口需求的依赖,努力从资本和能源集约型增长转向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的投资模式,实现经济再平衡。其他财政空间较小的国家目前尚未启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但是,在一切情况下,市场对这些国家如何能为此类计划融资的评估不断改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宽松的财政政策对中期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都将使政府受到制约。为了确保实现在国内经济中刺激需求和创造就业的目标,此类财政刺激计划将需要注重瞄准就业率最高、缓解供应紧张和重点放在受经济放缓影响最大的地区的计划和投资项目。此类反周期性财政政策也许可以从保护基础设施规划和扩大瞄准型社会安全网着手,后者也可以发挥自动稳定作用。
除马来西亚和印尼外,所有东亚国家在9月中旬危机达到新的剧烈程度前都已出现放缓。尽管许多国家都为刺激内需做出了努力,但经济扩张的步伐在2009年会进一步趋弱,折射出预期的出口、投资和消费增长放缓。出口活动不可避免将受到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尽管东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有助于部分缓解这种影响。出口趋弱的前景,加上预期的资本流入下降(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将会遏制投资支出。私人消费很可能会受到收入低迷、失业增加和就业不充分、居民和企业财富缩水以及不确定时期储蓄意愿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总之,2009年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GDP增长可能会从2008年的8.5%以及2007年创纪录的10.5%放缓至6.7%。
东亚展望:荆棘密布的前路
东亚经济在2008年面临的挑战是多方位的,美国、欧洲、日本的产出在2008年底已经萎缩,预计2009年还将继续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导致几十年来世界贸易总量第一次下降。日用品价格从2008年中开始大幅降低,使得多年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被近几个月暴露的通货紧缩迹象所取代。尽管东亚各国防止系统性金融崩溃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但正在进行的对新兴经济体投资风险的重新评估将给东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战略性货币政策放松冲淡了危机对国内流动资金的影响,但是前路依然荆棘密布。政府要考虑到公司和商业银行依然在金融压力之下,而且随着经济活动放缓还将更加糟糕——负债飙升、资产平衡恶化。提高流动资金和平衡资产负债的短期措施必须由改善银行业和金融管理以及金融体系保障的中期措施来补充,二者都要达到国内和国际的水平。
全球经济遭遇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各国大力刺激内需,东亚的经济增长率还是很有可能从2008年的8.5%降到2009年的6.7%。资金流入放缓、出口前景暗淡都导致投资额缩小,私人消费也受到收入锐减、雇佣减少和困难时期节俭度日的压力。汇款流也很可能放缓,但是也许比其他资金流更有恢复力。
2009年该区域的输出量直接映射出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增长率很可能从2008年的9.4%降到2009年的7.5%。公共投资和其他政府支出的刺激只能部分抵消私人消费增长率减慢和出口增长放缓的影响。
该地区的下行风险较高。发达经济体产出收缩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会超过目前的预期,严重延缓东亚的经济增长复苏和近年来实现的减贫速度。资本流动面临比目前进一步缓慢和选择性加大的风险,从而加剧了各国面临的挑战。此外,如果全球增长出现更大幅度的趋弱,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跌,使得出现通货紧缩及其相关挑战的可能性上升。虽然通缩的可能性目前还比较小,但其负面后果凸显出各国制定计划应对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性。
只要东亚各国能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将出口转移到世界上增长较快的地区,以内需代替外需,继续推进结构改革加强竞争力,就能处于较好的位置来应对危机。在国际市场动荡不安,经济和社会稳定之间不可避免出现紧张的情况下,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些进入危机时宏观经济状况较好——债务负担较轻,拥有财政和对外经常账户盈余以及大额外汇储备——的国家显然有更大的回旋空间。而那些能够利用这些优势来应对危机构成的风险,同时抓住机会的国家,将会处于更好的位置来恢复快速增长,扩大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最近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为改善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和磋商提供了新的希望。鉴于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困境的传播速度和政策措施对别国的溢出效应,东亚的区域性组织配合这些全球性倡议具有关键意义。此类组织之一东盟(包括东盟加三和东盟加六)已经在探寻推进“东盟加三”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可能性——目前总额为820亿美元的双边互换安排。
中国的对外地位依然强势。随着油价大幅下降,年中贸易盈余开始上升,2008年上半年上升速度放缓之后,10月时贸易盈余已经达到350亿美元。上半年资金流入减速,主要反映在外资直接注入和其他投资注入减少,但这种状况从年中开始已经好转。因此外汇储备增长放缓。2008年底外汇储备很有可能增长到超过2万亿美元,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巨大的外汇储备和中国保守的披露都困扰着美国的金融资产,政府对资本的控制可减轻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
虽然中国政府制订出财政刺激计划,但我们预期2009年实际GDP增长还是将从2008年的约9.4%降至7.5%。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下行风险。如果商业支出和进口额好转程度超出预期的话,上行风险也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