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回合”应当结束,只有这样,全球贸易环境才能得以改善,产生更多财富
[文]让·皮埃尔·莱曼
作者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埃维昂组织创始人
历史上,贸易是推动创新与融合的最强大动力之一。14世纪突尼斯学者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曾写道:“通过贸易,人们的需求、商人的利润以及国家的财富都得以增长。”还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贸易与和平不可分离。在19世纪早期,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师夏(Frederic Bastiat)评论道:“如果商品没有跨越边境,军队就会开过去。”这也对应了一个事实:欧洲共同市场的创建在结束贯穿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内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贸易也与战争相关。大英帝国曾经推行的就是以贸易为形式的帝国主义,表现在贸易引导军舰,强迫其他市场开放,为其商人牟利。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之前几个世纪的自给自足状态。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的航海成就之后,中国却放弃了有可能成为伟大贸易国家的角色,向内转向,而这恰是欧洲海上帝国兴起之时。从16世纪到20世纪晚期,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不起眼的角色。
30年前,在邓小平带领下,中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打破了绵延几个世纪的拒绝全球化的姿态。不论从规模还是速度上,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决定都对其自身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从改革前在贸易国家中位列三十,一跃成为第三贸易国,而且未来几乎无疑会成为第一贸易大国。这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为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益处。中国需求的上升带动了经济发展,中国在摆脱贫困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并且直接帮助其他国家和大洲,尤其是帮助非洲摆脱贫困。
目前世界经济正经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毫无疑问,这将对贸易产生严重影响。银行不能提供信用证,贸易融资大幅下跌。造船业需求骤降。很多造船公司也许会破产。顾客需求和信心处于危险的状态。
2009年,贸易注定会在三十年来首次整体下降。对中国来说将是一场灾难,因为越来越多的工厂将关闭,工人会失业。尽管中国GDP是否会下降到8%以下,以及能否吸收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还是未知,但无疑经济增速将会放慢。不管世界贸易会受到何种程度的打击,毫无疑问,2009年或许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危险的一年。
在这危机时刻,要缓和危机,加速经济复苏,显然有大量工作要做。不仅需采取短期有效的急救措施,也要考虑长期发展策略。贸易则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008年11月,国际商会CEO地区研讨会在香港召开,由利丰贸易集团主席冯国经博士(Victor Fung)主持。会议指出,“贸易”、“全球化”与“中国”这三个词有消极的意象,或至少消极内涵。矛盾之处在于它们三个各自独立,但一旦结合起来,就已经产生并持续产生对人类进步的强大而积极的影响。
虽然可以理解消极的意象为何产生,但令人失望的是,我们却没有做更多的工作去矫正它。毫无疑问,造成这种消极的公众意象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支持“多哈回合”结束的政治力量。“多哈回合”应当结束,只有这样,全球贸易环境才能得以改善,才能促成更多的贸易,产生更多财富,更重要的,进而加强全球贸易体制。为了这一目的,必须继续施压。然而,同时必须努力修复全球化、贸易和中国遭受的负面形象。
中国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的结合在过去几十年中并非完美——人类史上没有完美的故事。但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也是身处危机的世界容易忽略的故事。讲述这个故事至关重要,这是保证世界不陷入保护主义的重要途径,也能促使更多的公众了解伊本·赫勒敦的智者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