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风电产业投资的敏感性与宏观经济情况并不直接相关
文 | 本刊见习记者 徐任重
坏消息是,金融危机刹住了风能产业自2005年开始的“井喷式”增长。进入2008年10月以来,金风科技、湘电风能、西安维德等风电设备制造商相继传出外资股东撤出的消息。
好消息是,这也许将有助于各方把风能从“概念”还原为“产业”来审视与考量。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与房地产类似,风能领域同样也可以细分成开发商、设备制造商以及中间机构这三种类型,而在当前不确定感高涨的背景下,各种类型的企业的心态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分化。
一些成立了独立的新能源公司的大型能源集团,开发风电是其规模化发展的惟一选择,他们均有非常强烈的意愿进行扩张,电网接入和理顺电价机制是其关心的主要问题;而没有独立新能源公司的发电集团,其风电发展需要和传统业务部门之间进行资金竞争,未来投资风电的积极性有待观察。
全球风能理事会理事长Arthours Zervos指出,实力较小的投资商将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遭遇项目融资方面的困境。
在设备制造商这个层面,有尖锐的观点认为,四大因素将导致设备制造市场在未来两年会有一次大的洗牌。
首当其冲地,资金短缺是一些设备制造企业难以突破的困境。其次是设备性能表现不佳。由于大量的设备制造企业是由传统设备制造行业转型而来,或者就根本是在原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增加生产风能所需设备,缺乏技术沉淀,而大量风电场建设的扎堆开工暂时掩盖了设备性能和质量的缺陷。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谢长军认为设备的质量问题是中国风电发展的潜在风险之一。第三,是利润变薄,大量设备制造企业为了争取订单,出现了不顾成本、相互压价的恶意竞争行为,令风电设备的利润正在滑向“像刀片一样薄”的境地。第四是机型的同质化严重,许多设备制造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长远规划,更没有技术研发与核心技术,所谓的“国际领先技术”多是从国外研究机构买来的,与国外先进的设备制造商相比,缺乏竞争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风电开发商的总经理,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的谢长军认为,电网吸纳风电能力薄弱,是中国风电发展道路上一个重大的危险(当然,这其中也蕴含着商机)。许多风电场位置都在电网末梢,由于设计通道有限,已经出现了风电场限电的状况。2008年以来龙源风电场的实际发电量与送出电量相比,大概损失了30%左右。
同时,风电场接入电网后,在向电网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会给电网的运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随着风电场装机容量的增加,以及风电装机在某个地区电网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这些负面影响就可能成为风电并网的制约因素。
尽管风电的实际运行仍有不少缺陷,但是业界仍持总体乐观态度。分析认为,由于驱动国内风电投资的根本因素是节能减排压力而非经济利益,这使得短期内风电产业投资的敏感性与宏观经济情况并不直接相关。从资金层面看,风电场项目投资回报率稳定,是银行放贷的好项目。海通证券电力设备行业首席分析师詹文辉认为,无论是从高层政府的意愿,还是资金层面的供给,风电产业都极有可能成为本轮政府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随着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增大,风力发电技术逐步成熟和成本降低,国内风电产业不仅不会受经济减速影响,反而可能成为政府鼓励地方刺激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
风继续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