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手段与体系可以涵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欲望、有权利、有尊严的本土消费者和投资者?
文 | 李岷
最近去台湾,正值圣诞节前商家的促销季。不过,大概因为金融风暴的原因,国际名品汇聚的101大楼内竟是一股寂寥气息,并无过节期间应有的火爆。但在101楼外一侧的广场上,一些来自台东、台南等地农户临时搭起一些零售摊,卖自制的土特产,甚是热闹。其中,那个由南投县信义乡农会配合电影《海角七号》推出的“马拉桑小米酒”,因为电影的走红而在市场上很惹人注目——要说土特产,这部电影正是台湾现在最红的土特产,因为碰触到台湾人心里某种本土本乡情结,且以动人爱情故事包装,已然突破四亿多新台币票房,创下了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之最。
还听到一个反差的说法。台湾高科技企业、金融企业等当下愁云惨雾不必待言,据说台湾现在的汽车销量是三年前同期的一半!但另一个据说是,生产捷安特自行车的台湾企业巨大机械今年给员工发了23个月工资!捷安特的大卖跟油价高企下、台湾消费者重新寻找“乐活”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有着直接关系。
在台湾,见到明基董事长李焜耀,说起对2009年商业形势的看法,他说岛内企业家普遍悲观——不过,长远来看,他认为,这次危机对亚洲经济是好事,欧美市场、资本从此对亚洲的主导力下降,亚洲市场由此着力开发自身内在价值,慢慢走上主导地位。
是的,全球金融与贸易火烧连营、节节败退,而民生消费、本土价值在此刻自有神威,它们能否回归到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体内、并大放光芒,将决定下一阶段这些新兴市场的活力与竞争力。满足本土需求、开发新型价值观正在迅速成为新兴市场内部各领域、各层级领导人的共识。
自然,眼光超前的企业家、投资者、各级政府早都意识到了这一点;要不然,国际资本这两三年来也不会这么积极地参与到对中国消费类企业的投资中。可是“民生”是堂大课,不是那么好上的。惯了代工制造、不惯精益服务与深度营销的中国企业,看上去还需要在价值观、品牌与内部管理等等方面不断打磨锤炼、才能从这堂课毕业。你看,2008年中国企业界的争议事件:汇源卖给可乐、乳类企业出丑闻、百度信誉危机,全是内需型企业被曝其短。别的能力长短且不论,单说中国企业家这些年可能忙于满足外部投资者盈利需求,而忽视消费者正常权益(不管他是喝牛奶的还是上网搜索的)这一条,就说明一些企业经营者对“民生”含义的理解与尊重还差得远。
政府也在学习。念兹扩大内需多年,但为何始终没有显著效应?此番的4万亿,有几多新意?在本刊最近举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多位企业家、学者说起这个,谨慎之意甚于兴奋之情。他们从各个角度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如果4万亿计划不能带动更多民间投资参与,让项目接受市场的筛选和考验,其效率效益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中国经济就还是走在“投资-过热(污染)-调控-紧缩”忽热忽冷的旧循环里。
什么样的手段与体系可以涵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欲望、有权利、有尊严的本土消费者和投资者?如何洞悉、体认以至最终影响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民生这场大课上,对老师的寻找不妨不拘一格。比如,《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就可以请来讲下他为何能打动台湾人民的心,从而制造出一个商业奇迹、一个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