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地理路线图
是否在当地培育出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企业,是检验区域改革成功与否的直接指标
文 | 程涛 本刊记者 鲁菲
1980年5月16日,这一天,“经济特区”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涵义的词汇诞生。中国以特定城市区域为先导的改革开放路线由此发端。那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起步阶段,改革的重点还在农村,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仍处于“试想”阶段。
历史的机遇首先选择了深圳。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时提出: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这方面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言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逐渐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同。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在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建立。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问世。《纽约时报》为之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随后,珠海、汕头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也相继建立。
在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下,1984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至此,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领跑的基本格局,同时,各省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蔚然成风。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的重点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发展区域经济的前提条件已经成熟。1985年起,中央政府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使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至此,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从南到北形成了由四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三个开放的三角洲和三角地区、两个开放的半岛构成的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他的“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在邓小平的开放战略中,“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1989年,中国意外发生的政治风波给了开发浦东的机会。这也是邓小平亲自圈定最晚的一个开放区域。1979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议论办出口特区时原本选定崇明岛。崇明岛与大陆自然隔离,最适合办特区,但最后确定时却没有它。1989年政治风波后,中国对外遭到了国际制裁,对内改革形势紧张微妙。“中央希望有一个举措,向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政策和步骤都没有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新奎对《中国企业家》说,开发浦东由是成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步骤。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开发浦东新区的方案正式得以实施,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浦东开放后,土地、资本、服务业等全面开放,中国走入了稳定的改革时期。“浦东开发做了四件大事: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商品化;劳动力可以流动;创办了中国首个证券交易所;国有企业改革、产权明晰。”王新奎总结道,“深圳由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在内地不能复制,而浦东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后来全国都在复制浦东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沿海地区相继开发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地区差异,呈现出三个矛盾:即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北部地区和中南边地区发展不平衡。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中央又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又成为区域战略的一部分。
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七大城市带(沿长江城市带、沿隆海铁路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济青烟威城市带、成渝沿线城市带、沿南昆铁路城市带)、二十多个大城市圈(以省会城市和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级市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200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前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曾说,“中国的城市化战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整个中国俨然已变成了世界的一个经济特区。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都推动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也为一批批中国企业家的生长培育了土壤。
不过客观地来看,不是每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每个经济带的开放与改革,都在实践中实现了设计者的意图。是否在当地培育出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与产业影响力的企业,是检验区域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直接指标。优秀者如深圳,而令人惜叹、感慨的另一个特区,则是海南。关于前者,读者可参见《中国企业家》今年第8期的封面故事《蛇口基因》,而有关后者的故事,则是我们接下来将为您讲述的。
海南往事,已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段独特风景。一大批商人通过“闯海南”,既欣欣然完成了自己的商业启蒙,又不期然地收获了沉痛的教训。海南没能在自己的土壤上培育出太多的参天大树,但后来内地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与企业家,却都要感谢海南为它们播种下的记忆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