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31人名单隐约透露出中国企业家的进化信息
文 | 李岷
在最近诸多名家对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总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其仁教授说,在30年的源头,邓小平做对了什么?——他正确地“把企业家请回了中国”。多么举重若轻的一个视角!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试图通过本期杂志中这份31位年度(1978-2008)企业家名单,去回望过往的改革开放进程。不知道当这31个或遥远或熟悉的企业家名字一个个在您眼前掠过时,读者您会作何感想。我先在这里分享下一些没有结论的浮想联翩。
1,我在想如果这份名单诞生在美国或日本,哪些人的名字会在上面?哪些企业家能代表它们早期头三五十年的资本主义?粗略一想,美国的,上面大概会有安德鲁·卡内基、约翰·D·洛克菲勒、JP摩根、亨利·福特等人;日本呢,应该是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大名?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美国早年叱咤一时的“强盗企业家”那一辈中,只有摩根等少数家族几经分裂重组、现在还在商界保持主流影响力,而且早就洗刷了“强盗”的恶名;而日本一百年前企业界的擎天柱今天还是它们的擎天柱,财阀的概念也没有大变化。这大概能看出两个国家两个社会的流动性差异、不同的发展逻辑。那么中国呢?中国商业会沿着什么逻辑与脉络薪火相传?今天那些初创而成的商业王国(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中,什么类型的企业将经得起百年间社会变迁、结构调整、板块重组而依然是未来主流?微观企业的生命力与存续力,并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商业技巧、经营管理能力。
还有一个有趣之处是,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其企业先驱往往都直接把自己名字取做企业名,比如摩根、福特、三井、三菱。而中国这份31人名单,或许刚好巧合,除了马胜利,其他人即使是民营企业家,也无一人将自己名字作为企业、产品品牌打出去。由此延伸出一个话题:中国社会要不要、容不容许更加张扬企业创始人价值、张扬企业法人人格背后的自然人人格?当然,不打个人牌可能跟现代企业推广品牌的思维与手段和100年前已大不同有关系。
2,31人名单隐约透露出中国企业家的进化信息。从当年“投机倒把”、“地下活动”到逐渐浮出水面、两栖作战(跟旧体制、跟市场作战),中国企业家群体固然越来越阳光、纯粹,但依然难说已然进化为“直立、独立行走的商业动物”。看看最近五年的这几位年度企业家,除了马云(代表阳光创富),唐万新、顾雏军、宗庆后、朱新礼,还都是陷在种种争议与漩涡中。当这个社会并非“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恺撒”,企业家乃至更多的人都难免时而充当勤勉的信徒,时而又遵行恺撒的法则。
3,我有一个更荒谬的设想。如果把这31人名单中某些企业家的时空颠倒一下会怎么样?他们会得到如现实一般的结局吗?比如,请步鑫生黄鸿年移步换形至互联网时代,网上民意会如何对待他们当年的种种举动?会不会有一批改革者、破禁之举淹死在网民的唾沫星子里?而朱新礼要在10年前卖汇源给可口可乐,未必非得承受今天空前的民意压力不可,卖了也就卖了,就像曾经的乐百氏、小护士。
可是我们不能埋怨互联网,所有人都有必要适应信息更为公开、博弈主体更为复杂形势下的改革。
而我们期盼,在下一个30年的名单上,越来越少出现的是,被落后体制与文化折断翅膀的悲情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