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防”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了半年左右,就调整为“一保一控”,是一个不小的转变
文 | 贺军
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近期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纷争划上了阶段性句号。政治局会议确定的经济政策基调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这一政策基调可称之为“一保一控”。
近一年来,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已经有过三次不同的提法:2007年7月26日确立的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是“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2007年11月27日确立的2008年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即“双防”。
“双防”政策执行了半年左右就调整为“一保一控”,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态度迅速由“遏”转为“保”,把防止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性从“首要任务”降低到“突出位置”。导致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央决策层对经济增长下滑、失业率上升有了明显担忧。
前不久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基本显示了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有所放缓,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9%,增速同比回落21.2个百分点。出口增长如预期一样放缓,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几大指标中惟一未减的是投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3%,增速同比加快了0.4个百分点。
宏观数据还不算难看,可是微观层面呈现的种种“惨烈”景象,或许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变阵的最重要砝码。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的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今年显著恶化,大批中小企业因资金链紧张,经营困难,亏损增加。
浙江省屡次向中央陈情:在产业升级转型、国际经济波动、宏观调控紧缩的“三叠加”因素下,“全省二百多万家民企处境微妙,大量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呼吁中央有关部门应适时放松金融政策。7月初以来,多位中央领导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的密集调研,相信也直接推动了宏观政策基调的变化。
然而,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各种矛盾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如果调整太大,势必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加重另一部分问题。
笔者认为,对复杂的经济形势要仔细区分,不能把所有问题归结为宏观调控太紧。以经济增速为例,去年国内强调防止过热,那么经济增速放缓就是政策目标,但今年上半年10.4%的增速到底是可接受的正常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开始?另外,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之中,低技术与低附加值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那么,中小企业的困境有多少是结构转型造成的,有多少是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的?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将决定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站在企业、行业或地方政府的角度,当然希望中央放松调控政策,重新放松资金水龙头。但对于宏观决策者来说,就需要仔细判断,不能一看到GDP增速放缓就担忧大幅下滑,一看到有企业倒闭就放松货币政策。谨慎决策,把握好微妙平衡,应始终是今年宏观调控采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