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2008年的中国经济,最需要的恰恰是信心
文 | 牛文文
马云7月23日晚给内部员工的公开信,在夏天里引起一场关于“过冬”的讨论。中小企业的冬天是否来了?互联网/IT的冬天是否来了?甚至,中国经济的冬天是否来了?这些问题,其实没有多少可讨论的,对于企业界而言,冬天是确定无疑的到了,而且,早在去年年底,企业界的领袖们已经开始了过冬准备。
经济本来就是有周期的,起伏跌宕,如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早已为人类所感知。即便是现代市场经济只有30年历史的中国,经济有周期的事实也已经被接受。为什么关于冬天的提醒和预报依然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和争论?关键是对经济周期转折点或者说“拐点”的判断,迄今为止还不像对自然季节的判断那样,已经有科学公认的标准。谁来预报?根据什么标准?预报者的感受是不是能够代表其他行业、地区的感受?他是不是有自己的动机(狙击进入者等等)?
如同当年任正非预报“华为的冬天”,马云这次的“过冬”预报及其反响,具有非常有趣的标本意义。
预报者的“冬天”,本来是说给企业内部员工的。企业家对自己企业及经营环境的判断,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说最基本的职责。无论准确与否,他只是在提醒员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但华为和阿里巴巴,每家企业应该都会做自己的判断。但为什么内部性的预报会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第一,任正非和马云是知名度信誉度极高的企业家,大家一旦知道了他们的判断,往往会广泛传播,讨论。企业家在经济形势判断方面的话语权,已被社会认知。
第二,今天中国的企业界和社会公众非常关心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判断,但这方面信息的获得渠道还不多且权威性不够。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经济统计数据比较真实公开,建立在这些数据上的研究体系和方法也比较发达,某个企业家自己内部的预报不会引起太过强烈的关注,真正重要的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这样的标志性人物。
第三,今天中国已经是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每个经济人都清楚自己的利益并敢于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去看待甚至怀疑一切问题:某个观点是不是符合我的利益?观点背后是不是有发布者自己的利益考虑?
周期预报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原因,现代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信心经济”。消费者信心、厂商信心、投资者信心,每个重要的参与者的信心,本身就会影响其经济行为从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运行。预报本身就可能“自我实现的预期”。2008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最需要的恰恰是信心。
华为预警冬天之后,并没有真的陷入冬天,反而迎来了一个巨大的黄金增长期;阿里巴巴预警冬天,相信马云自己已作好过冬准备,在经过一个准备期之后,阿里巴巴也会迎来更大的黄金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