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蓝海战略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张艺谋现象。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我曾记下一篇短文,在博客上发过,叫“望到远景看近景”。说这样能少漏掉重要的机会;说张艺谋成功,是得益于照相。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张艺谋就是因为照相照得好,才被破例录取到电影学院;也因为摄影摄得好,才有《红高粱》等成就,成为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那么这次开幕式的成功,同样是成于他悟透了照相的原理、视觉的效果。
最近,我对他的成功,倒有一个新的看法。这是联系到商界想到的。张艺谋创作的平台,实际上已成为商业的平台;他的创作、他的艺术、他的品牌价值,在创造着商业价值的故事。
他从做电影、做歌剧《图兰朵》、做户外演出《印象》,到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都是跨界操作。而每一次跨界,都获得成功,同时给他带来很大的商业效益。
有人把张艺谋开创新的市场空间,比方为蓝海战略。有个商人说:“有些路太拥堵了,但张艺谋总是另辟溪径,就算是投资商业,现在也讲究不要进入红海吗,他就是蓝海。”我个人则认为,把他的这种作为也可比喻为走“绿州”。
几年前《蓝海战略》在全球畅销,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在当今的商业现实近乎残酷的竞争态势下,全球的企业界,对寻求新的战略手段,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人们希望摆脱“红海”、摆脱已知的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我认为,这样的思路、观点,并不一定是这本书作aihuau.com者的首创。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总指挥毛泽东早就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有,就说你们这次参观的企业九牧王,九牧王的老总林聪颖在“蓝海战略”前就说过:别人做得和你一样好时,你就该换跑道。”
张艺谋是不是一直在“换跑道”?我看,好像张艺谋是在走“绿洲之路”。
到过大西北的人就知道,人们在荒漠中选择河流两岸、选择受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麓地带,开辟交通要道。这样的要道,就叫“绿洲之路”。
我想,人们的生存生活,自然而然地会去选择有生机、有生命力的地方。经商做企业也是如此。
我又想:蓝海中未开辟的领域,不见得都是有生机、有生命力的地盘;真正能行得通的,应该是“绿洲之路”。如果处在茫茫荒漠,就应在那些潜在着绿意的地方,开辟绿色通道。
张艺谋,他就是在别人认为的“红海”里、“荒漠”中创造“绿洲”。
他曾经说:“没有人双手送给你一个白馍馍吃,你挣扎,你奋斗,你适应,你调整,最后从缝隙中挣扎出来的你长得一定很旺。”
这句话,能不能作为对这位出生于西北的奋斗者在荒漠中开拓绿洲之路的解读呢?
我这样的回答,说的还是感觉的东西,比较抽象,以后,可以对这个问题再比较具体、直接地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