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未来之星”隆重登场的那一刻,中国企业们正构筑着对本土价值的美好想象
文 | 本刊记者 袁茵
在山东蓬莱这个有着“八仙过海”、“海市蜃楼”等美好传说的地方,中国商界领袖与企业家们正构筑着对本土价值的重新想象。
2008年6月28日,中粮君顶酒庄,300余位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历届“未来之星”领导人齐聚2008(第八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这是《中国企业家》“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第八次寻找中国创业明星的样本群。
他们为未来探讨:什么是正确的高增长?
变与不变
2008年,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中国企业不仅经历了雪灾地震,还经受着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和资本低潮。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注定是艰难的一年,危机重重的一年。
当许多中小企业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忐忑的时候,第八届“未来之星”们给中国商业带来了许多惊喜。中共蓬莱市委书记刘炳国把他们称为“中国商业酝酿的新奇迹”,就像青春期肆意生长的孩子,这份惊喜清新、生动、自然:
GE、西门子、陶氏化学三大跨国猛虎,在中国水处理领域却斗不过总资产只有700万的碧水源;悄然间江西新日本土为先,成为电动车这一行业的世界冠军,一个车轮上写着渠道,一个车轮上写着创新;沃尔玛“中国版”在中西部上演,低成本供应链和本土消费被步步高深刻理解……
“本土价值”正在为我们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将这些归纳为“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创业者的热情与执着,变的是一个正在悄然崛起的有着“10亿消费者”的本土市场,和崭新的、充斥着本土价值的中国商业生态。
“过去中国本土很多‘大鲨鱼’用各种方式走出去,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现在中国本土市场足以产生全球500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拥有了全球的眼光雄心。然而,用不适当的方式追求成长比不成长更糟糕。”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对企业家群体寄予了深厚的希望——他们有明确的目标、高的追求;有大智慧,吃大苦、耐大劳。
“2008年中国比较难过,大的自然灾害接二连三。这时候发展更是第一要务,企业家一定是主力军中的先锋。虽说强调有目标有追求、坚韧不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能退缩是老调重弹;但这正是对企业家最实在的精神。此外对企业家们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强企业管理基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战略。两者结合就是企业长足发展的艺术。”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延伸了这一观点:“在2008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企业家的期望要有合适的参照系。”更直观的感受来自他两次成功登顶珠峰后,却未成功攀登另一座较矮的山峰。“我试图无氧攀登,实际上这对7000米的高度是不可能的。人都会犯错误,不能太盲目,太自信。”
异曲同工,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根生希望企业界所有的“星”能够先看路、后拉车。必须注重发展的节奏,一味地埋头播种,不管春夏秋冬,不会是一头“好牛”。
“即便充满不确定性,现在依旧是百年不遇的好时期。近三十年中国创造的财富是过去多少年的总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国家开始了继英葡、美日后的第三次崛起。如果说前两轮的崛起是外向的崛起,第三次的崛起则是内向的,这必须是一种自主式的崛起。因为人口占全球将近一半的人不可能依靠另一半人崛起,起码不是主要途径,况且这些国家都不是富国。然而中国面临的环境与50年前截然不同,互联网兴起,信息无边界,多米诺骨牌的效应随时会出现,不能在本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的理解更侧重文化角度:“中国人一直处于西方的所谓的民主自由、基督教文化的经济体里。前几年大家都在出口创汇、引进外资,这是我们当时的经济目标和评价体系。‘想象本土价值’这一说法极具中国特色,西方的企业会觉得中国的本土价值理所当然。对现今经济形式下的本土价值挖掘,我有一个新提法叫‘减顺差,找平衡’。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理想是对的。但为了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是不对的,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无论企业精神还是民族成长,终将归结于民族自身掌握的资源,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海外,闭关自守。中国人要有一种大度、宽广的胸襟,用30年改革开放凝聚出的成熟视野和思维看待企业。中国企业家‘未来之星’如果能真正出现代表中国本土市场的品牌,就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伟大贡献。”
“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用这句棋语作为送给对“未来之星”的箴言。2008年有一些大变化,它们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对内通货膨胀和对外人民币升值是一件事情,根源就是中国产业的进步,因为中国汇率形成机制落后于产业进步的能力。中国企业家要做好准备度过冬天,刚转冷的时候安全第一,现金为王,同时在冬天准备投资,看准方向。”
本土凶猛
中国何时能出现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超级公司?
为了寻找答案,很多企业家曾经选择“走出去”以求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它们身后一批扎根本土的新公司快速成长,一群有着“本土雄心”的新兴企业家初显锋芒。
“低调船王”江苏太平洋造船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52.7亿元人民币,以“准、狠、快、灵”的风格迅速扩张;湖南宏梦卡通集团,2005年至2007年三年营收平均增长率516.54%,以“迪斯尼+HELLO KITTY”的模式,让我们重新燃起国产动画片崛起的希望;中航(保定)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2005年至2007年三年营收平均增长率222.95%,2007年营业收入12.6亿元人民币,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风电叶片制造商……
八年前,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家、学者都在讨论一件事:WTO之后,狼来了。张醒生,摩克迪集团董事长当时作为“狼”的代表,参加了无数的论坛去解释狼不会吃羊。今天他发现话题变了,狼和羊居然和平共处,也和谐了。
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2万元从湖南湘潭起步时也不会想到,他今天的竞争对手已经是诸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对手:
“本土企业赢得世界竞争力,要想尽办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灵活性,本土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竞争时,首先要思考机会在哪里,空隙在哪里。国际零售巨头在国内主要城市布局,如果我们也先布局大城市,会发展得很辛苦。人口10万到100万的中小城市就是我们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步步高快速发展的原因。”
“以前是1+1=2,我们要做到1+1=11,”说这番话时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掏出新品MID,“全球有12家顶级企业在做MID,为什么华旗第一个做出来?因为我们得到了众多本土优秀企业的支持,所以爱国者领先于三星、LG、松下这些顶级品牌全球首发MID。1+1=11就是这个意思,孕育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不是孤军奋战,需要众多本土公司合作与共同努力。”
他的同业者,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仲亮为本土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诠释,那就是:“中国创造。”
传统行业外,“凶猛”的还有新兴行业的领跑者。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和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裁于冬,两位“未来之星”第二届、第八届“未来之星”正以独特的视角看待新星的文化市场,正如他们出品的精彩电影。
“文化产业还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行业,这几年对资金的控制能力、融资能力、市场能力才达到企业层面。”王中军如是说。
于冬更渴求资本对产业的推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态决定了行业的发展态势。它给了本土公司三到五年的发展良机,这是内地电影最关键的发展时机。资本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虽然华谊兄弟、橙天包括中影集团都已开始融资,但这只是开始。中国电影需要大量资本,现在正是大量资本介入的良机。资本介入的地带除了电影的制作发行,更重要的是院线建设。” 于冬如是说。
在资本人士看来,世界竞争力的企业背后必定有一批好的投资者,就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位成功的女人。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说:“中国投资界有这样的说法,资本现在太穷了,穷得除了钱以外什么都没有。除了资金,资本应该给本土企业带来更多,要在重要的战略问题上帮助企业。”
商业模式,还是企业家精神
无论投资者还是创业者都在寻求新的模式,创业已经从极少部分人的冒险演变为“全民梦想”。比如PPG和ITAT,从模式上看,它们相当漂亮,可是它们兴起不久后又往往迅速遇到发展的瓶颈。这提醒人们:商业模式重要还是创业家(团队)重要?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把一个成功的企业比作一个漂亮的大楼,企业家精神是内在的东西,就像地基;商业模式是可见的,是地上建筑。两者不能分割。”
“企业家最大的特点是,愿意做一个企业影响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并不在乎是不是能成为比尔·盖茨或巴菲特。”北京红孩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徐沛欣这样权衡创新商业模式与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点,创新是从基础出发不断学习的过程。”
同样,宏梦卡通CEO王敬认为:“某种意义上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偏执。”或许他的观点能解释PPG、ITAT的尴尬。创业者个性里没有这样的因素,就会在企业的发展中退缩。然而,行业的规律却不能违背。“为什么美国有迪斯尼,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企业?宏梦是一个原创的卡通公司,是一个价值链的管理者,是一家服务商。这个价值链很长,涉及的行业很多,出版、零售、消费品、多媒体还有娱乐。商业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这与资源的配置有很大的关系。”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语出惊人:“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是过剩的,包括像柳传志、马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家。现在社会文化不缺企业家精神,大量的人还不具备创业的条件下跳出来要创业,谨慎不足、冲动有余。”
这立即遭到了均瑶集团副董事长王均豪的反对:“我觉得企业家精神更重要,有时创业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创业的动力和压力。”这种动力某种程度上契合着均瑶集团的经营拓展,不仅生产奶制品,还涉足航空、文化等领域。
或许冠日通讯董事长肖首清的发言说出了企业家们的肺腑之声: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个企业家本人的囊括,它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演说家、一个实干家、一个营销家、甚至是一个哲学家。换言之,它由企业家的人品、气质、胸怀、性格等等组成。我们没有救世主,永远靠自己。”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曾经创业的人能够反对这些话。
2001年到2008年,八年中168家“未来之星”登上《中国企业家》的领奖台。这一过程中的微妙变化,被《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编牛文文细心捕捉:“以前我们很大程度上在选行业,高科技、软件、互联网……但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本土的企业出现,重要的是商业模式而非行业、产业。但我要说,商业模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模式之后那些驾驭创新、具备建立大企业基因的创业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