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入PE或将改变创投基金一窝蜂扎堆于拟上市公司的现状
文 | 本刊记者 潘虹秀
2008年6月11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年会上宣布,社保基金将对鼎晖投资(下称鼎晖)、弘毅投资管理的人民币基金各投资20亿元。
在此之前,2008年4月,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曾在其旗下的弘毅投资年会上透露过此消息。除了鼎晖与弘毅两家,还有其他一部分VC也跟社保基金接触过。在很多VC看来,社保基金入股PE是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个众望所归的事件。在欧洲、美国、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社保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企业年金早已是VC、PE们的主要LP(有限合伙人)构成和资金来源。在美国,1988年,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资金已经占到创投资金的46%,1998年这一比例更提高到了63%。目前,欧洲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保险公司和年金,占全部风险投资资金的58%以上。
在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老资格的深创投、中科招商等创投机构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去年6月1日新有限合伙法实施以后冒出来的民间有限合伙企业,更是如此。对这些新兴的有限合伙企业来说,个体的、私营的老板几乎成了它们资金的惟一来源。这种单一而强势的企业LP,与管理基金的GP(普通合伙人)处于不太正常的关系。按照有限合伙法,本来LP不参与基金的具体管理。但在中国,习惯亲力亲为的民营企业LP经常会干预GP的决策,GP很难真正独立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管理基金。这种过多的干预,也常常导致双方更多的摩擦乃至“婚姻”的破裂。
很多VC私下都抱怨过,企业家LP们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基金只投拟上市公司,而这些新兴的基金,名称里无一不含有“创业投资”字眼,却很难行其实。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基金,也常常导致单只基金规模较小,基金管理人精力分散。中科招商和深创投旗下已有数十只基金,有时甚至只为个别几家企业设立基金。而国外的同行,大多是一只基金快投资完了,才募集新的基金,同时管理的基金数不会太多,单只基金的规模也通常较大。
在历史上,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来源也曾是个人和中小型私人企业。1946年,美国第一家现代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简称ARD)成立,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不过发展相当缓慢,也不成气候。后来政府信贷的介入催生了美国风险投资的第一次浪潮。1958年,美国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案》,规定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审查和核发许可证的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联邦政府获得非常优惠的信贷支持,大量的小企业投资公司才开始涌现。而养老基金的准入则推动美国风险投资走向繁荣。1979年美国劳工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即《ERISA》法案)中“谨慎投资者”条款进行修改后,大量的养老金如潮水般涌入风险投资领域,极大地改变了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结构。
对此,新天域基金的合伙人周颖华将社保基金入PE比作《ERISA》法案,认为“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差不多30年以后发生。我相信未来中国这个行业的成长一定会非常类似于美国所经历的一个阶段一样,也许会更快”。
根据社保基金宣布的计划,其对PE的投资三年内可达到500亿元,三年以后可以达到1000亿元。而此前,证券基金、保险基金、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也都在VC、PE领域试水。很多分析人士认为,社保基金的此举将标志着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正逐渐向风险投资领域开闸,目前民营企业主导风投基金的局面势必会改变。如果这样,中国的人民币创投基金,或许也会投向早期阶段,而不是像现在一窝蜂似地扎堆于拟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