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出钱的重组是靠不住的,买方与卖方利益不一致的重组也是靠不住的
文 | 本刊记者 何伊凡
6月份,钢铁界发生了两件引人瞩目的事件。11日,河北省政府宣布将唐山钢铁集团和邯郸钢铁集团合二为一,挂牌组建河北钢铁集团公司。新集团钢铁生产规模达3175万吨,超过宝钢,名列业内榜首。
28日,宝钢集团与广东省国资委、广州市国资委共同出资组建的广东钢铁集团挂牌。其中,广东、广州两级国资委分别以韶钢集团和广钢集团的国有净资产出资。广东钢铁集团的成立,意味着几经风波的湛江1000万吨钢铁项目终于上马。
两大整合,一个省内,一个跨区,谁更有可能在钢铁工业激荡的变革中成为路标?
“鼓励”垄断,或者叫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钢铁业的独特徽征。
河北钢铁业最初重组方案产生自2005年5月,当时设想是组建南北两大钢铁集团。南以邯钢为主,整合石钢、邢钢等,北以唐钢为主,整合宣钢、承钢等。南北两大集团遥相呼应,据说借鉴了亚洲开发银行所作的《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
然而,组建两大集团始终停留在蓝图上。2006年2月,唐钢以国有资产划拨方式将宣钢、承钢收入麾下,但最大协同效应目前来看是宣钢和承钢可以更轻松地拿到贷款。而邯钢尽管曾因管理经验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全国钢铁企业的楷模,却在南部钢铁整合中举步维艰。
省内整合停滞不前,外部力量却纷纷介入。2005年10月22日,首钢与唐钢合资组建了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共建年产1500万吨的曹妃甸钢铁基地。宝钢则先是通过二级市场大量买入邯钢股份,又与邯钢各占50%股权成立合资公司共建邯钢新区。港资也颇为青睐河北。港中旅投资唐山国丰钢铁,取得了51%的控股权,投入的2亿元资金当年就全部收回,国丰又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完成了对周边三家企业的重组。香港中信泰富拿到了石钢65%的股权,另一家港资公司BNI则以26%的股权入主邢钢,这也是邯钢无法主导南部钢铁集团组建的主要原因。自2007年底,外资曲线渗透入河北。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利用唐山津西钢铁与港资股东之间的矛盾,谋求控股津西在港上市的壳公司东方集团。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EvrazGrou公司则计划出资不超过15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邢台的德龙控股有限公司51%股份。
群雄纷至沓来,河北省国资委对辖区内的钢铁企业控制力则逐渐衰退。2007年,河北省首次提出更为大胆的设想,由唐钢来整合邯钢,最终在省内形成一个超大型钢铁航母。
几经起落,“中国第一钢铁航母”的规划抬上了桌面。
不过,谁心中都清楚“超越宝钢”仅是统计游戏。事实上,类似整合最明显的效果是强化了对本省国资对钢铁业的控制。
与区内整合对应,近年来,大央企通过新建大项目进行跨省整合的方式渐渐变得温和可行,宝钢在广东湛江,武钢在广西防城港,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新建项目遵循产业政策,多于沿海沿江布局,而且新建一吨产能,就要在相应区域内淘汰一吨产能。这种在“行政+市场”的整合模式或将成为趋势。
由此观之,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可能反而会成为阻碍钢铁资源优化和市场化整合的“血栓”。中国钢铁工业整合史中的前车之鉴是:没有人出钱的重组是靠不住的,买方与卖方利益不一致的重组也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