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气候变更……人类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关键
文 | 思郁
这个时候读书分明是一种绝望的讽喻。贾雷德·戴蒙德著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封面上两个大大的“崩溃”击中了我的心理防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和信念,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仍然脆弱得不堪一击。
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地理学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其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997年出版后雄霸《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十余周之久。在这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中,他从地理和环境的因素切入,独到地解释人类的发展史上为什么某些族群繁荣发展,强调环境生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当然,他也被扣上了“地理决定论”的帽子。
8年后,即3年前,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南部,戴蒙德又推出了巨著《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在畅销书榜上呆了40多周。今年4月,《崩溃》有了中文版,作为其注脚的,是年初的南方雪灾、5月的缅甸风暴以及震惊寰宇的四川大地震。
《崩溃》契合了现今地震后的真实语境,其环境影响文明的议题也与劫后余生的重建息息相关。戴蒙德所说的“崩溃”,“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一定时间里的人口规模剧减,或者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复杂性剧降。”但问题是:崩溃何以可能?我们与戴蒙德的疑问一样,并非所有过去的社会都因为环境问题而消亡,为什么某些社会不堪一击?戴蒙德给出了五点因素,“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好的贸易伙伴。第五点因素——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关键。”
然而,现在谈《崩溃》仍不是合适的时机。当千万人处于危难的边缘,尽我们一切能力去救助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萨义德说过,我会永远记住:我们都是在远方写作。对于那些远方的不可言说的事物,保持沉默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许我们不该说,如果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话,我们的灾难会少些;如果在灾难发生之后社会有个良好的回应机制的话,我们的灾难会更少些。但是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实在太苍白了。
这位人类文明忧思者也过于悲观了,他把希望寄予了中国。《崩溃》中有一章“中国:摇摆不定的巨人”。戴蒙德说,虽然这个国家的未来还不确定,但是如果中国政府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置于人口增长问题之上,以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魄力和效率来实施环境保护政策,那么“中国的将来必定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