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肯定是向前看,那才叫“改革”。“向后看”那怎么叫改革呢?所以这就是儒家致命的弱点
文 | 樊树志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很多,形式也很多,王莽和王安石改革的共同一点就是“向后看”。先讲王莽,王莽的身份是双重身份,外戚和经学家。他利用这个外戚的身份控制小皇帝,然后搞政变取而代之,自己做了皇帝,把汉朝废掉,建立一个“新”朝,这是他的外戚身份给他的上台造就的有利条件。他上台以后要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要改革,而他的经学家的身份对他的改革就造成了影响。王莽是经学家,但非常迷信,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就是周公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就是西周早期的那一套。
周公把周朝的制度写了一本书叫做《周礼》,王莽崇拜周公,所以《周礼》就作为了他改革的理论和出发点,所有改革都能在这里头找到根据,也就是托古改制。这不仅是我们的历史书这样讲,当时的历史书就这样讲了,说他处处都从《周礼》里找到根据,所以我们说他是“向后看”的改革,因为周公这个时代离王莽那个时代已经有几百年了。改革是什么意思呢?是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改革肯定是向前看,那才叫改革。向后看那怎么叫改革呢?所以这就是儒家致命的弱点。不仅是王莽,以后我们讲到王安石也是这个问题。
宋朝赵普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在历史上,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会被笑话的,因为它是讽刺儒家学者迂腐观念的一种说法。整部《论语》都不见得能治天下呢,它讲的不过是人的伦理道德规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他自己也明白他虽然把儒家学说封为正统的意识形态、统治思想,但光靠儒家思想是无法治国的,他必须把法家思想引进来,所以他以儒家思想做外包装,内里是法家的思想。但这种腐朽观念说明了王莽为什么是“向后看”、托古改制,因为他有个儒家的致命弱点。
我逐步地来解释他怎么样从《周礼》出发来搞托古改制。他最著名的一个改革就是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的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度,而井田制度是和封建制度连在一起的。井田根据孟子的说法是,每家农民都有一百亩土地,不管你张三、李四都有一百亩土地归你使用,但是所有权在领主手里。这一百亩土地种出来的收获都归你自己所有,但有个前提,你必须去耕公田,就是归领主所有的那块公田,所有的农民都必须无偿地为他劳动,从播种到收割,然后送到他家里面,以这个作为交换。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这个井田制美化了,认为在井田制之下农民的土地是一样的,都是一百亩,所以不会产生问题。而商鞅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那土地既然私有,可以买卖,成为一种商品,就必然引起土地兼并。财大气粗的人可以把你的田买回来,他就不是一百亩了,他可能有五百亩或者一千亩,成为地主了,而破产的农民就一无所有。所以董仲舒就讲了句名言,叫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讲的就是这个问题,王莽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董仲舒知道这个事情很难办,只能是搞一个限制,就是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但是这个兼并要限制。而王莽比董仲舒还要厉害,主张土地国有,恢复井田制,这是他的改革的最重要的一个措施,他要解决农民和土地的问题来改变这个土地兼并,也就是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所谓土地国有就是王莽说我把这个私有的土地收为国有,重新分配,怎么样的分配原则呢?按照《周礼》里面关于井田制的记载,每家农民都是一百亩土地,他想一劳永逸地建立一个“大同”世界,以为这一下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这个井田制已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要恢复过来这肯定是痴人说梦。
他颁布了一个很厉害的法令——“王田令”,宣布土地国有化,要恢复井田制,当然有很多人反对了。对反对的人,王莽就把他逮捕起来,扔到荒山野岭里去给野兽吃掉,由此来保障他的改革措施可以推行,但是推行了没有呢?没有。富者自然是不赞成的,因为他富者的钱被拿去充公了嘛。那贫者赞成吗?贫者也不赞成,即使无立锥之地的贫者也不赞成。什么道理呢?农民是小私有者,他现在没有地,但他希望将来有一百亩,过若干年有两百亩,再过若干年有三百亩,他也想发家致富。一旦土地国有了,大家都一样,那他就没有奔头了,所以农民也不赞成。所有的人都不赞成,王莽三年以后就宣布这个改革措施取消,宣布无效。
王莽的所有改革措施都这样子,都是“向后看”的改革,都是恢复到西周去。这个问题后来一直都没有解决,就是后来的政治家、思想家都面临这个问题,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都是恢复井田制,包括后来的王安石、思想家朱熹都是。当然王莽的出发点是好的,我刚才也讲他不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两面派,他是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但是他的思路因为儒家经学的影响是“向后看”,他抓住《周礼》不放,是“向后看”的改革。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倒退是没有出路的,王莽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农民起义把他推翻了,照理说他是代表农民利益的,他不是说要每家农民一百亩地嘛,那农民应该支持他,但推翻他的恰恰是农民,刘秀不过是乘虚而入,把汉朝重建起来了。所以这里面有非常耐人寻味的东西。
美国的汉学家费正清,还有赖肖尔,他们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传统与变革》。这两位讲到王莽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说的,说王莽的土地国有和放免奴婢的努力——他有解放奴婢,这个我没有提,因为这个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把奴婢解放这应该是对的,但是也行不通——使他得到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的称号。但是他们说这是“错置时代”的称号,这个时代错置了,提前了。他们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胡适曾经于1928年写过一篇论文,中心主题就是王莽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他认为王莽搞的这些土地国有、解放奴隶是社会主义,所以费正清和赖肖尔才会说“使他得到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这一错置时代的称号”。
接下来讲王安石。王安石跟王莽的改革思路有不同,也有相同。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讲儒法斗争,把王安石捧得很高,因为人们引用列宁的一句话“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就是指王安石,这是当时的时代氛围造成的。但是王安石的改革也有个问题,他也没有跳出《周礼》这个思路,所以在根本点上跟王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要来稍微回顾几句。
宋朝建立以后,它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贵族政治向官僚制度过渡最终完成,但这官僚政治也有其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后来都存在,就是官僚机构的臃肿,以及官僚本身的特权。所以北宋宋仁宗的时候就有范仲淹的改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但他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了,所以“庆历新政”不过是昙花一现。
王安石变法吸收了范仲淹的经验教训,他首先搞经济改革,他不搞政治改革,他知道这个不能碰,所以王安石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经济改革措施。所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及他写的其它的书是这样表述的,“他用数目字来管理国家”,我们解释就是用经济手段来治理国家。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很多,比方说“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等。比方这个“青苗法”什么意思呢?就是庄稼还没长成,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没有口粮了,那么有钱的人就要放高利贷。王安石认为这个现象不能容忍,要由政府来发放低息贷款——其实利息也不低,20%——通过发放低息贷款来抵制高利贷,这叫做“青苗法”,20%的利息在秋收以后连本带利一起还。这个本意是好的,但是中国的改革非常有意思,都是一刀切,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我都摊派给你,摊到一家人根本不需要贷款,他也要人家贷。那么就等于无形中增加了人家20%的利息,过几个月要交上来,所以这遭到司马光等一批反对改革的人的非议,说你王安石只知道捞钱。
还有一个“方田均税法”,跟他最有关系的。官僚豪绅依靠特权来隐瞒耕地的实际面积,逃避赋税。在农业时代,这个农业税、土地税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那官僚豪绅通过特权隐瞒土地面积,比方说你明明有一千亩,但他通过和政府衙门里的办事人员的勾结,在政府的账册上写成五百亩,那么他一半的赋税就逃掉了。但并不是这个土地不存在,而是他的税收逃掉了,转嫁到一般的农民身上去了,因为总的税不能减少。那么当然这不合理,所以王安石要方田均税,就是要重新丈量一下土地,你究竟有多少要搞清楚,使得赋税的负担平均化、合理化。这当然是有道理,但是他只在部分地区搞了一下,马上引起强烈的反对。他所有的措施都是有针对问题的,但是后来还是推行不下去,并不是因为司马光要反对他才失败的,实在是有本身的问题存在,根本的问题就是他所有的改革的措施都是从《周礼》出发的。
王安石也是经学家,他写过一部《三经新义》,专门研究解释《四经》、《尚书》、《周礼》。他尤其推崇《周礼》,他怎么推崇呢?他说“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因为这个东西在他看来就叫做理财,就是怎么样使中央政府财政能够增加,通过这个办法,他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在《周礼》里找到理论根据,也就是说他跟王莽一样将《周礼》看作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向后看”。这周公时代离王安石的北宋更加遥远啊,你说王莽还情有可原,离他还稍微近一点,为什么到了宋朝以后还是要这样想到《周礼》呢?这是儒家经学的影响,对他们的思想束缚太大,僵化的迂腐的儒家经学对他们影响实在太深,跳不出来。
刚才讲的这些措施里头都没有谈到井田制,但王安石和宋神宗讨论改革措施的时候,他就讲井田制是最好的土地制度。说我们最好能够恢复井田制。这个神宗皇帝还比他高明,说这个当然好了,但是你要是恢复井田制,你是不是要把富有的人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但这个肯定是不行的。王安石就说虽然一下子做不到,但是我们要尽量向这个方向靠拢,他说我的“方田均税法”是第一步,如果进一步的话最好的就是恢复井田制。这跟王莽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到了宋朝“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个社会问题更加尖锐。因为宋朝时期这个小农经济发生得更加典型,土地完全是作为一种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广泛地流通,结果必然是土地兼并。所以他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先搞“方田均税法”,然后最好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恢复井田制,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和王莽是殊途同归。所以没有司马光这些所谓的“保守派”的反对,他的改革也会失败,不可能搞下去。
我刚才谈到的这个费正清和赖肖尔写的《中国:传统与变革》关于王安石有一段评价,非常有意思,说王安石“像汉代的王莽一样,宣称他的改革符合古代经籍的内容”,符合古代经籍的内容就是符合《周礼》,“和王莽相仿的一方面是,王安石被作为社会主义者受到指责和赞扬”。他们又强调这一点,我们现在看起来觉得是非常的稀奇古怪,这是因为他们有他们的角度,其实也可以给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