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海外投资者以战略投资者的名义,分享中国金融业的快速成长,用以弥补美国次贷的损失
文 | 本刊记者 王春梅
三年前,当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行动风生水起的时候,舆论一片外资是在为中国金融业“买单”的声音。既然人家不远万里来买单,售价就要低些、再低些。最后,比净资产高出15%就卖了,“在国外,破产企业才按净资产算。”吴念鲁说。这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教授当初是“贱卖论”的代表人物。
三年过后的事实是,不是国际战略投资者们替我国的国有银行“买单”,而是我国的国有银行改革替国际战略投资者买了单。
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期间,时任美国银行首席财务官的乔·普莱斯(Joe Price)曾讲道:2005年6月美国银行投入中国建设银行30亿美元,短短两年后的今天,美国银行在建行的直接和潜在获利已达到320亿美元,而该行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是近40亿美元。言下之意,卖掉建行股份的所得,对冲掉次贷损失后,还能赚个盆满钵溢。
普莱斯的表态似乎并不是戏言。今年4月21日,国外媒体报道了美国银行打算出售建行股份的消息。美国银行董事长兼CEO肯尼思·刘易斯(Kenneth D. Lewis) 称,该行正在谨慎考虑是否在第四季度禁售期结束后,出售在建行的部分初始投资。据测算,建行今年8月底到期的解禁H股达到224亿股,相当于流通股的9.6%,美国银行持有其中的7.5%,淡马锡持有余下的2.1%。
美国银行于2005年6月以30亿美元的代价取得建设银行9%的股权,并与建行订立《股份及期权认购协议》,获得了逐步提高股权至19.9%的选择权。此后,随着建设银行增发股份,美国银行的持股比例已相应降至8.5%左右。
比“高卖”更难得的是“低买”。5月27日,建行发布公告称,美国银行将行使认购期权,斥资约18.6亿美元,在6月5日前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60亿股建行H股。按照当初约定,交易价格是建行H股的IPO价格,即每股2.42港元(约合31美分),而建行H股当日收盘价为6.65港元,折价率高达63.60%。此次行权后,美国银行对建行的持股比例将由之前的约8.5%(174.82亿股)提升至约10.75%(234.82亿股)。此次行权购入的60亿股,未经建行同意,在2011年8月29日之前不得转让。
下面为美国银行的这笔合适的买卖算一下账:按照美国银行次贷损失40亿美元,再加上增持建行所需的18.6亿美元,总计需要58.6亿美元(按1美元=6.92元人民币计,约合405亿元人民币)资金。405亿元/7.06元(建行5月27日公告时A股的收盘价)=57.37亿股,即美国银行需抛出建行57.37亿股A股股份来筹集这些钱,而这部分股份占其所持有的建行股份比例的24%(57.37/234.82=24%),即要抛出2.58%比例的建行股份(10.75%*24%=2.58%),而手中依然持有建行8.17%的股权(10.75%-2.58%=8.17%),约168亿股,与最初8.5%的持股比例相当。也就是说,到10月份,美国银行在建行股权的3年锁定期结束后,只需卖掉手中2.58%比例的建行股份,所获得的收益就足以弥补其次贷损失和新增持建行所投入的资金。当然,这是在股价不变的情况下,美国银行当然不会傻到集中抛售,那样就卖不出现在的好价钱了。
“168亿股中有108亿股随时都可以卖,这就好像资本市场头上悬着的一把剑。”吴念鲁感叹。
悬着的剑不只一把。根据瑞信所做的统计,除建行外,交行和中行即将解禁的H股比例分别为18.6%(91亿股)和13.91%(353亿股),可流通时间分别在今年的8月下旬和12月底。次贷危机的影响被公认为外资股会否套现的主要原因,但外资是否均会到期减持,海通证券金融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这要看每家外资行的具体情况,“比如,美国银行受的影响大些,但对汇丰影响就不是很大。”
美国雷曼兄弟首席经济学家伊桑·哈里斯(Ethan Harris)的看法是:“美国的银行体系正处于一种保守的状态下,至于这种状态会对他们在中国的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不好直接评论。但是我认为他们会倾向于收缩,这种趋势恐怕至少到明年不会变化。”
当然,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国际大行,不会就这么一“收”到底。按照我国监管机构的规定,战略投资者必须持股5%以上,外资股东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地位,毕竟它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通道。
财务上让“战略投资者”占尽便宜,是明摆着的事实。但如果外资行诚如当初入股时承诺的那样给中资金融机构带来管理、技术、先进经验等等战略利益,也算是没偏离正道。不过,对于中外资战略合作的质量,在《中国企业家》所采访的业内人士中,没人能给出明确的判断。吴念鲁强调:“中资金融机构应该在年报中反映出引进外资银行的战略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结果到底是好还是坏。”比如,按照建行招股书中的披露,建行与美国银行曾签订独家协议,美国银行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管理等7个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性协助。目前美国银行有60位员工与建设银行进行着数十个项目的合作,内容涉及从改进建设银行的技术系统到升级分支机构等各个方面。双方合资成立的信用卡公司有望近期在上海开业,按照75.1:24.9的比例出资设立的建信金融租赁公司已经成立。但这些合作或者进展缓慢或者不见下文,吴指出。
在全球银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建行今年一季度更是创下了接近去年半年的利润。业内人士指出,是中国概念以及建行的品牌,带动了其股价的高涨,而并不是沾了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光。更为引人关注的问题是,还有一些海外投资者只是打着战略投资者的旗号,分享中国金融业的成长,用以弥补美国次贷的损失。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极致。与美国银行相比,淡马锡在建行的禁售期只有一年。而且早在去年11月,淡马锡便分别沽出了10.82亿中行H股和2.80亿建行H股,估计获利在30亿港元以上。
“对银行来讲,首先,是不是一定要引进战略投资者?马蔚华就没有,他说我可以把人买来。”吴念鲁指出,“淡马锡根本不是一家银行,何谈改善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客观地来评价,与其怪国际战略投资者“见利忘义”,还不如悔自己当初姿态过低。建行首创的以IPO发行价兑现期权协议的方式,给了国际战略投资者安全套利又无损股权地位的机会。好在,其它银行均未采取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