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种谨慎友好的状态,但离上世纪80年代那种热情洋溢的友好状态还有一段距离
文 | 丁斗
中日两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居相近,心相远,关系一直低迷。2001年-2006年,小泉纯一郎任日本首相期间,因为一系列结构性因素,尤其是小泉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两国关系遭遇寒流,降至冰点。尽管两国经贸关系很热,但政治关系很冷,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2006年秋季,小泉下台后,两国的冰冷关系出现了和解迹象。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开始“破冰之旅”,后来又有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今年5月6日-10日,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暖春之旅”,定下了战略互惠关系的基调。正如胡主席所言,“福田康夫首相和我都相信,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成了两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指导双边关系的第四个重要文件。
显然,双方都强烈地意识到中日友好的重要性。中国方面对这次“暖春之旅”做了精心准备,中国的报刊电视努力营造中日友好的舆论气氛,淡化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媒体在话题设置上以了解日本、发现日本为主,甚至提出了“以日为师”的话题,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从很多方面学习日本。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日本之前接受了16位日本记者的采访,这是他接受外国记者集体采访的第一次。对胡主席的访问,日本方面也给予了顶级的重视。明仁天皇在三天之内与胡主席会晤了三次,这种安排是很罕见的。
从访问达成的协议看,双方在一系列敏感问题上坦诚对话,进一步构筑了友好关系的积极因素。在日本十分关心的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问题上,中国最大程度地表现出了诚意,努力消除日本的猜疑。《联合声明》说:“中方表示重视日本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愿意看到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在最棘手的东海天然气资源的争议上,虽然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但一致认为,已取得“重大进展”。
经过这次“暖春之旅”,可以认为,中日关系的坚冰已完全溶化,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种谨慎地维持友好的状态,但离上世纪80年代那种热情洋溢的友好状态还有一段距离。历史悲情的因素正在淡出中日关系。福田康夫就任首相以来,不参拜靖国神社,不在历史问题上挑衅,中国方面投桃报李,正如胡主席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所言:“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两国关系的焦点正从历史问题上的情感冲击转移到战略问题的利益冲突。最大的战略利益问题是互相把对方视为对手。日本有强烈的“中国威胁论”,安倍晋三前首相就试图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结成所谓的“民主之弧”,其锋芒直指中国。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强势崛起,政治大国的中国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经济大国的日本在政治上跃跃欲试,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宿命式思维,表明中日仍存潜在性的战略对峙。今年初发生的“饺子事件”迅速在日本演变成一个有全国意义的重大事件,表明日本公众看待中国崛起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但是,双方在经济利益上进一步地走向相互依赖,表明中日关系的恶化会给双方带来谁也承受不起的风险。2004年以来,日本连续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自2006年就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经贸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日本走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衰退。
总之,中日双方要建立真正的战略互信,推动双边关系从“恢复性发展”向“实质性发展”平稳过渡,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