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是海尔在使用干部方面的变化,这些新鲜血液能为海尔带来一个新鲜的未来吗?
文 | 本刊见习记者 苏东
五名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让海尔再次来到了媒体关注的前台。离职的高管中包括一名集团前副总裁和一名事业本部部长。尽管根据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公告,所有离职高管全部都是主动辞职,外界仍然猜测真实的原因为业绩不佳。
根据海尔刚刚公布的数字,2007年集团共实现全球营业额为1180亿元。这是自2004年海尔官方宣布营业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之后,连续三年未能取得较大进步。中华商务网的数据显示,2007年海尔主营的空调业务的市场份额为7.8%,仅为同期格力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一系列的事件都让人担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誉为中国制造旗帜、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海尔可能正触碰到自己成长的天花板。
海尔所面临的问题很容易被归到整个家电行业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中。近年来,曾被称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市场化并曾提供了现代中国企业运作和管理启蒙的家电企业似乎越来越边缘化了,接连爆出长虹巨亏、TCL断臂、春兰面临退市等负面消息。但是,人们也同时看到,同为家电企业的美的与格力却逆风飞飙,近些年的业绩连创新高。这些事实使人们相信,最根本的还是每家企业自身在战略与经营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具体而言,海尔有几个关键问题迄今未得到解决。
其一是体制。到现在海尔的产权身份还难以说清,是国有企业还是可以具体量化到某些人身上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而它的对手美的却已经成功解决了企业产权的归属,这样产权所有人就可以不必顾虑其他方面的压力,给予有业绩的经理人更大的奖赏。何享健为奖励方洪波可以一年提供2000万元的物质奖励,而海尔却不能,这可能会削弱海尔经理人打拼的精神。
另一个是海尔的管理。早年间,海尔的内部管理被称赞为规范严谨细致,但长期以来,张瑞敏团队一直在与海尔的“大企业病”搏斗,并且早在数年前就在内部发动了“流程再造”革命,希望能把每一个员工从生产流水线上由“螺丝钉”解放为有创造性与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但是庞大的海尔受限于其文化与惯性,只怕事倍功半。
另外,当新一代的中国制造企业纷纷通过研发、打通各制造环节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海尔这面中国制造的旗帜却依旧欠缺基本的核心技术,几乎所有核心的关键零部件都要靠外采。
面对发展的困境,海尔也一直努力尝试突围,除了上面提到的流程再造,还在一些新领域中布局。新行业中,手机、PC、地产都曾被海尔寄予厚望。其中PC业务已成为海尔近年来少有的发展亮点,海尔笔记本电脑已经连续数季度位居国产品牌第二。不好的消息是,手机部门却始终业绩不佳。
值得关注的是海尔在使用干部方面的变化。以往海尔一直倾向于使用自己培养的干部,而现在却有相当重要岗位给予了空降的外来经理人。包括掌舵海尔地产的卢铿、任海尔首席信息官的陈广乾等。但空降干部能否和旧有团队无缝对接,而不是阻挡“老人”的成长空间,也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