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内需不断放量的大国,企业才能获得这样的成长
文 | 牛文文
“以中国国内客户为市场的企业,能否走向世界?”即将上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4月下旬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一个理事互访活动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林教授的问题,关系到国内许多企业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路向的选择。放在去年之前,这几乎不是个问题:市场没有国际化,企业(产品)没有走出去,怎么可能做成世界级企业?要知道,在过去30年里,做“世界工厂”,把中国制造推向全球,差不多是国内企业界不言自明的共同愿景。“国际化”和“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世界级企业”的代名词。
但是,一切都在变化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急剧变化中的新兴市场大国,有些看上去不怎么会大变化的“基本假设”,也会发生质变,尤其是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林教授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变量”:中国国内市场的容量,在未来20-40年间,会发生转折性变化。他预测,中国经济再持续快速发展20年没有问题;而且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后,还会快速发展几十年。到2050年,中国经济容量将是美国的2-3倍——简单说,中国国内市场空间巨大。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中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化的趋势,2007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局势的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这一转型步伐。“世界工厂”不再是美丽的愿景,延续30年的外向型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国内企业,在制定未来10-30年的发展规划时,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个大前提。
目光由外转内,企业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安身立命的这片国土,重新认识国内市场的深度与广度。而一旦回眸,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大企业一心向外拓展的时候,一大批基于国内市场、基于细分了中国人升级温饱之后的物质文化服务需求的“小企业”,迅猛成长起来。腾讯、分众、蒙牛、汇源、李宁、百丽、华谊兄弟,这些本土品牌,无论销售额、利润和市值,都在逼近或赶上甚至超过了家电、IT、汽车领域的一些“世界工厂”。BCG一年一度的新兴世界500强榜单,在2008 年甚至把红孩子这家刚刚兴起的“小公司”,与那些巨无霸企业并列在了一起!
林教授预测,2030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将和美国一样多;到2050年,进入500强的中国企业将是美国企业的2倍。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内需不断放量的大国,才能获得这样的成长。这是中国企业的幸福,但是,幸福只留给那些已经为迎接它到来做好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