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深圳的企业,需要更多的评说,更多的手术刀和更多的放大镜
文 | 陆新之
中国有很多城市是特色鲜明容易概括的。但是,在一线城市之中,我居住过近20年的深圳,除了空洞非人性化的一些宏大词汇之外,还似乎很难找到一个贴切的专属定语。
从时间线索看,深圳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宝安县更名为深圳市到1989年,这10年是深圳飞速发展的10年,改革大门开启、外商蜂拥而入、资本苏醒萌动、创业风潮涌起、变革悄然而至。“深圳速度”和“蛇口试验”第一次让国人领略了什么叫“时间就是金钱”、“发展才是硬道理”;进入1990年,深圳依旧演绎着由“总设计师”邓小平定调的“春天的故事”,但风水轮流转,机会和机遇已不全然归于深圳,此时,浦东开始崛起,“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成了接下来10年的一个最精当的概括。后来,众多质疑深圳的声音也开始此起彼伏。他们——其中包括很多我熟悉的朋友所持的理由大多是,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确立,那个当年兼采香港特色和今日上海角色的深圳又该何去何从?
站在30年的历史高点上,回望深圳30年的历程,惊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即使在所谓触及特区存亡的激烈争论之中和之后,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
由我这样一个在深圳走访过数百家企业的前财经媒体工作者角度看,真正推动深圳的是类似于当年美国西部牛仔拓荒和冒险行为的创业精神。这是推动深圳以惊人速度扩展增长的根本奥秘。深圳的秘密之一就在于不争论,或者说敢于忽略争论,先赚钱先致富。
这30年里,有关深圳的关键词应当就是资本、交易、创业、财富,而它们贯穿了深圳发展的整个时间线索。可以这么说,深圳好比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全国各地有野心的青年(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商业传奇人物)过来创业、奋斗、拼搏、成功和沉沦,这座城市也因此急剧成长膨胀,一天一个样地发展变化,并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仅就这一点,深圳之谜我们今天就破译得太少。简单地用狼性精神和重视研发去归纳深圳成功企业的特点,也明显有点不负责任。
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企业家的命运视角来表现一个城市的创业史,国内外都不多见,《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上卷)在历史的记叙形式上也是一种创新。深圳企业史就是深圳创业史,作者徐明天激情四射地指出:“深圳就是被这样一些无名之辈、草根、草莽、小人物、另类建造起来的。”
《春天的故事》用编年体的形式,每年一章,记述当年的人物、大事;每一年有一个主题,记录城市的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另外,既然是一部“深圳创业史”,书中又在积极探寻深圳创业史的主线——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逐步向民营企业蜕变。不难发现,深圳的创业生态图景与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长三角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很多不同,而这也正是深圳独到之所在。
对比起深圳的经济成就来说,深圳的研究以及深圳创业的研究还非常单薄。由这个意义上看,《春天的故事》迈出的一小步,相信将是推动深圳创业基因解剖、破译和传承的一大步。深圳和深圳的企业,需要更多的评说,更多的手术刀和更多的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