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之下,即使是上市地产公司也同样面临现金流“断炊”的危险
文 | 贺军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经过初步调整后,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为11.9%,当年GDP总值接近25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没有大的意外,中国经济的列车在2008年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
不过,与中国不错的经济基本面相比,中国的房地产业却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国家对信贷投放方向进行严厉管制的政策实施数个月以来,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感觉到资金链绷得非常紧。从目前形势来看,很多房地产企业已经岌岌可危。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恒大地产赴港IPO夭折。
土地储备规模媲美碧桂园的恒大地产3月13日在香港招股,集资最多达166亿港元。恒大地产的模式与国内许多地产商类似,仅以1年时间,土地储备极速膨胀近8倍,成为全国第二大土地储备的地产商,其盈利增速也很惊人,2006年纯利约3亿元,预期2007年增速超过2倍至10亿元。
然而,信心满满的恒大地产在3月20日宣布,由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该公司终止招股上市进程。上市搁置之后,恒大地产要面对的是生死关口——458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大部分还在等待开发且25%集中在江苏省默默无闻的启东市);111.334亿元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近10亿美元(约合70.4亿元人民币)的机构投资者借款,以及至少在25亿元以上的拖欠土地出让金。
对于很多实力不强的房地产商来说,紧缩的资金链就是套在脖子上的绞索,在融资转冷之时,他们处于“上不了市,就要上吊”的境地。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年排队境外上市的内地房企有40多家,准备募集200亿美元。但恒大地产上市失败对国内房地产商是个不小的打击——在银行收紧房地产信贷、房地产信托也不受欢迎的情况下,如果股市融资的路子再走不通,很多房地产商恐怕难以维持下去了。
目前的宏观政策仍未透出一丝让企业乐观的迹象。当国内把反通胀作为政策目标的重中之重时,政府肯定将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近期人民银行再度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一个信号。不久前,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公开预言,受国际资本市场“惨淡”和国内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双重夹击,中国很多房地产公司将在百天之内产生剧变反应,并进入前所未有的融资艰难期。对于高度依赖银行融资的国内房地产商来说,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极为严酷并且不知何时结束的“严冬”。如果体内的“脂肪”(融资)储备不够,扛不过去这个冬天,结果只能是被冻死。
对国内房地产商来说,另一个不利因素是:房地产业是受到宏观调控重点“照顾”的领域。其原因在于,房地产业的问题以及房价过高问题,在国内已经不只是市场供求问题,而变成了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国内一位知名房地产商在谈到王石的“拐点论”时表示,这反映了房地产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无奈。到了政治问题阶段,市场还不进行调整,政府就会采取政治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这时候,企业的屈从是必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之下,即使是上市地产公司也同样面临现金流“断炊”的危险,万科、招商、金地、保利等四大上市开发商,其反映资金状况的部分指标均不容乐观。
目前,国内房地产商已经普遍进入紧缩货币政策之下的困境之中。这种情况下,国内房地产行业内的整合将不可避免,相当一部分实力不济的中小开发商可能会转让项目,认输出局。两种能力将影响开发商的生存和发展:一是融资能力,这决定了开发商的生存问题;二是向三四线城市扩张的能力,这显示了开发商能否在逆市中找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