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年,人们对格林斯潘的评价就发生了变化
文 | 范立夫
自从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美国经济持续走弱,并进一步造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在经济动荡乃至恐慌之中的人们不由得又将目光聚焦到了格林斯潘的身上,开始怀疑,甚至开始批评格林斯潘在任期间实施的一些政策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斯蒂格利茨用了“斯人已去,遗害犹在”来形容他的影响。
在成为美联储主席之前,格林斯潘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学术成就。执掌美联储长达18年,他将利率手段和模棱两可的语言发挥到了极致,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冲击,尤其在“9·11”之后,在失业率已经达到5.5%的低点时,通货膨胀率依然被控制在3%以下,美国出现了所谓的“零通货膨胀经济”。已故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我大惑不解,我难以置信,他如何在突然之间学会了怎样管理经济。是艾伦·格林斯潘对经济的波动和冲击具有洞察力,而其他人没有吗?”
澳大利亚著名记者彼得·哈契对格林斯潘的成就大胆地进行了重新审视,《泡沫先生:艾伦·格林斯潘与消失的七万亿美元》一书就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的金融事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事实上,卸任后的格林斯潘在CBS的访谈节目中承认,他曾经发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问题,但是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为此采取合适的措施。
不到两年,人们对格林斯潘的评价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在诧异的同时不禁要追问事实到底是什么?是格林斯潘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还是延缓了泡沫的爆发时间呢?抑或是继任者伯南克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线,才引爆了炸弹?《泡沫先生》回顾了格林斯潘在任时的政策以及所产生的效果,描述了“非理性繁荣”和今天的恐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中国经济走势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无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