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许多创意产业基地很快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
文 | 本刊记者 袁茵
洛可可是中国本土设计公司中的翘楚,曾获得红星奖等三项顶级国际设计大奖,这样的荣誉在本土设计公司中绝无仅有。2006年,成立了五年的洛可可将办公地点迁到了北京西城区德盛科技园。公司在网站上这样记录到:“4月,洛可可喜迁新居入驻新外大街28号DRC北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从而拥有了一个完备的设计空间和发展平台。”
“创意产业基地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洛可可设计总监贾伟对《中国企业家》说,“这几年社会上对洛可可的关注逐渐增加,DRC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了一些物业服务外,基地还帮助我们参加科博会、文博会等展览,并定期在园区内组织培训和活动。”
DRC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创意产业园区的范本,它是由原邮电部电话设备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的。除办公场所外,基地还建设了材料展示中心、CNC手板模型中心、实验室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和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都给这里提供了不少便利。入驻的企业除了可以申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外,还能享受《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的扶持。
自2006年1月以来,已经有42家工业产品设计、网络动漫设计、网络媒体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设计类公司入驻DRC基地。其中的设计创意类公司2006年经营收入超过了1.2亿元,而据说这一数字将在今年达到3亿元。
视角南下,常州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虽然春节刚过,基地大部分生产企业早已一片忙碌。据该基地管委会资料,截至2007年末,基地内注册企业已经达到105家,注册资本近5亿元。还有百余家境内外动漫企业上门考察,其中有50家企业注册入驻,20余家企业表示入驻意向。这里的集群效应使很多国际企业直接找企业进行动漫外包业务。
自从创意产业被大小政府定位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后,“创意产业园区”成了一个相当热门的词。无论是北京的798还是上海的莫干山路50号,不少创意园区因为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成为城市的新景观。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更是遍地开花,犹如跑马圈地般,不少大城市少则挂起了十几块创意产业园区的铜牌,多的则将四五十个地区划为创意产业园区。
但单纯依靠政府规划或者商业行为兴建的产业园区恐怕是有“创意”之名而无“创意”之实。事实上,许多创意产业基地很快就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即便是许多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也都是“只见商业,不见创意”。虽然“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创意”这句话在他们诸多宣传材料上被反复使用,但包括北京798工厂、上海莫干山路50号、青岛创意100园区等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中都充斥着画廊、各种档次时尚店以及咖啡馆、饭店之类,创意感觉并不明显。
就在距离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20多公里外,还有一处北京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如今的状况和一年多以前刚开园时无法同日而语。阜石路166号的泽洋大厦16层仅有四五家公司在正常运营,而入口的名牌上依旧挂了二十多家公司的名字。很多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锁。另外一处距DRC不足5公里的雍和歌华大厦也十分冷清。
“去年这儿还热火朝天,最多时有近30家企业,今年陆陆续续搬走了几家。”依旧在泽洋大厦办公的一家企业的员工说。其实,这里的租金并不贵,优惠日租金仅为2元/平方米。这个价格在其所属的石景山沃尔玛商圈中已经相当便宜,但依旧无法吸引众多动漫企业。这样的萧条也并非个别现象,在某些二三级城市甚至省会城市,大量创意产业园区一片冷清。虽然开出了免租金三年到四年的超级优惠条件,可园区内依旧门可罗雀。
蓝月谷动画CEO罗璇从几年前开始进入动漫行业,北京朝阳区著名商业区世贸天阶巨大天幕上的动漫产品就由他的公司提供。目前,他正在打造一款动漫虚拟人物“豆儿”。虽然北京有很多动漫创意产业园,但他并没有选择入驻这些地方,而是将公司开在了东四环。在他看来,创意产业基地并不能给他的企业提供太多的帮助和便利。“对于早期的创意企业来说,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市场问题。创意产业园的租金虽然不算贵,但也算不上便宜。”虽然可以得到一些政策的扶持,但这些政策在实施的细节上并不详尽。“如果不会得到太多的帮助,为什么要到创意产业园区呢?”
国内的创意产业园区几乎都是利用原有的工业厂房改造而来的。虽然很多世界著名的创意中心也来自旧厂房,但它们被选择的理由是低廉的房租而并非“艺术感”和“复古”。目前大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往往伴随着一番商业化的改造和炒作,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房产的价格。较高的租金让很多创意企业往而却步,留下的只能是那些资金高利润的商业、时尚业;或是一些已经有所成就的创意企业,将创意产业园作为展示的场所。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孙施文对《中国企业家》说:“对于那些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机构来说,重要的聚集是创意人才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而不是说把大量投资投入到创意之外比如房租上。”
蓝月谷动画CEO罗璇对《中国企业家》说:“创意企业最需要获得的是专业、合理、公平、直接的项目资金扶持;其次是创意园区的产业链完善情况;此外还需要良好的创意创新环境。”
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是创意人士最看重的环境元素。孙施文说,由于美国硅谷和伦敦SOHO都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高效、高质量的思维交流与碰撞从一开始就不成问题,而国内的创意园区由于租金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交流效果会有折扣。
师从孙施文教授的毛利青曾经在上海莫干山50号和泰康路田子坊两个创意产业区作过相关调查。近200家企业中,36%的企业认为当前创意区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区域内乐于合作的氛围并没有形成。对此现象,34.7%的企业认为市场环境是首要因素,认为区内还缺乏规范化的市场体制,18.7%的企业认为人才是最主要的因素,他们与大专院校的交流并不充分。
毋庸置疑,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于广大的传统工业城市、正在建设和发展为地区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来说,创意产业的发展确实能够在城市的结构转型方面发挥相当的作用。不过单纯用商业的眼光考察,并依照工业园区经验建设,认为有了园区企业就会来的创意产业园区,对创意企业来说恐怕有些一厢情愿。这种“圈地运动”也会造成很多资源浪费。
孙施文认为,未来成功的创意园来源于创意人士的自发聚集和周边地区的产业需求。另外由于创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个体之间的合作,政府有必要在其中间接地参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动,一方面是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致力于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例如支持大学和试验室进行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创立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
对未来的创意产业园区,他充满信心。“以后中国会出现世界知名的创意产业中心、创意企业的。”孙施文说,“不过现在很难说会出现在哪里,就像没有人料到APPLE诞生在美国的一个车库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