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经济放缓和大雪灾冲击中国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在上升周期中遇到的突然干扰,不足以改变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方向
文 | 贺军
近期,国内外市场都对中国的宏观政策变化充满预期——今年以紧缩为基调的宏观政策将会调整,信贷控制的闸门有望放松。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亚洲)的重要分析人士都持这种看法。
这种看法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外患”——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正在恶化,尤其是美国经济显著放缓并可能衰退,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外部需求,导致出口大幅减少。二是“内忧”——从1月开始持续的中国南方大雪灾可能导致中国经济显著放缓。
从春节之前中国高层领导的讲话中,我们似乎也能嗅到政策调整的意味。胡锦涛主席在一次高层会议中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温家宝总理也不讳言,国务院认为2008年对中国经济是“最困难的一年”。
这些迹象或许是今年宏观政策基调发生重大转变的信号:由于内部和外部的突发因素,紧缩性的调控将会放松。
这种调整如果真的发生,将是中国宏观政策上的一次急转弯——中国在2007年11月底才确定了“双防”政策(防经济过热,防全面通胀)。如果急转弯对市场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政策急升急降将使市场无所适从,并严重影响宏观政策的严肃性。而受到紧缩调控、准备过冬的企业,也会重新燃起投资扩张的欲望。一位房地产界人士就问笔者:政策调整是否会对房地产投资开发再度放松?
宏观政策出现“过山车”式的剧烈变化,这不是合适的政策调整。只要国内高增长、高通胀的态势不变,宏观政策就不应该轻易转变方向。考虑到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内忧”、“外患”,调控政策在执行中可以保持一定弹性,但政策的重点仍应以防通胀为重点。而今年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速变化,则是影响决策的一扇重要的“观察窗”。
判断外部环境恶化将拖累中国经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美国经济正在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也肯定存在,但是否恶化则难以确定。
突发雪灾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可能很可观,但随着天气转暖,救灾抗灾工作正在转向灾后重建。目前国务院会议已确定了灾后重建的重点和轻重缓急,并让各地提出重建方案。可以相信,一波灾后重建的热潮将会很快到来。
从最新公布的1月份的一些经济数据来看,对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的担心可以稍微舒缓。海关总署2月15日公布,2008年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9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出口1096.6亿美元,增长26.7%。在1月这个传统的出口“淡季”,出口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速,显示外部需求放缓还未出现。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2008年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高2.20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在去年第四季度紧缩信贷的政策之下,1月的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都表现强劲,显示了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扩张的局面仍难以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确立“双防”的宏观政策,以及将应对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中国经济当前进行结构性调整所必须的,也是符合经济形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