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昨日美好时光,那个年代“生活更灿烂,性也更性感”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垮了。
美国作家、杂志撰稿人、电视评论者、上流社会堂皇的宠儿、双性恋……杜鲁门·卡波特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写照。传记片《卡波特》得了2005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2006年又有一部《声名狼藉》,拍得不错,但是题材撞车,晚出的那部总是比较倒霉。
卡波特的生平一再被搬上银幕,因他一直是个颇引争议也颇富色彩的作家。他身材矮小,样子古怪,说话娘娘腔,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写了《冷血杀手》。1959年,堪萨斯州发生了一起一家四口被残忍杀害的血案。卡波特受《纽约客》之托去采访,却被真相吓住了:他在杀人犯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他与之建立了特殊的友谊,帮助请律师,三年后得到了“杀人实录”,成为“新新闻学”潮流中的代表作。40年多来,《冷血》仍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电影《卡波特》2005年9月30日发行,那天正是卡波特81岁诞辰,描述的就是写《冷血》期间的事。而麦克格兰斯1980年代看过卡波特的脱口秀,就对他着了迷,2005年开拍《声名狼藉》时,《卡波特》已先行一步,他就把重点放在卡波特的社交场生活上。
文学之外,卡波特跟美国上流社会交往颇深。其时尚中人的身份有时甚至超过他作为作家的名声,出入派对、酒吧、餐厅、沙龙,《蒂凡尼早餐》就是这部分生活的结晶。《冷血》出版时他在纽约举办了一个“黑白舞会”,是当时媒体追逐的对象,也是至今人们不忘的社交盛事。
时为1966年,卡波特要把派对搞成《了不起的盖兹比》那种盛世气派,一个夏天都在修改客人名单,而地点则在曼哈顿老牌的优雅的广场酒店,500位客人中有歌星辛纳特拉和当时的年轻老婆米亚·法罗,有作家诺曼·梅勒,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华盛顿邮报》女出版人凯瑟琳·格林厄姆,以及富翁、总统的女儿,等等,总之名流云集,而没被邀请的人很是不爽,故而他有名言说请了500个朋友却结了15000个敌人。
派对的设计灵感来自电影《窈窕淑女》,着装都被要求黑白两色,并带面具……后来还有人写了一本书《世纪派对》,这个派对也的确是那个时代纽约上流社会和美国流行文化与时尚的一个断面史,“美国世纪”最高峰时刻的一个侧影。为什么卡波特的题材这么吸引电影人,其实也是今天的美国人对昨日美好时光的一种怀旧,按《世纪派对》作者的话——1960年代是“生活更灿烂,性也更性感”的时代(Life was more glamorous,and sex was sexier)。
然而没有不散的宴席。那之后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而卡波特的晚景也堪称凄凉。《冷血》之后,他再也没写出更好的作品。他曾以他所熟悉的上流社会为题材创作了一部小说《Answered Prayers》,1975年在《Esquire》上发表了一个章节,引起不满,朋友纷纷弃他而去,而他酗酒吸毒,1984年59岁就去世了。
厄普代克形容名声为腐蚀面孔的面具。卡波特有句名言:“我很诚实,做真实的自我非常重要。”但是,《冷血》事后被揭露他掺加了虚构。在《纽约客》的档案馆里,其文章校样上,主编威廉·肖恩在许多地方写道:“怎么知道的?与作者讨论。”是的,卡波特强调人性中的贪婪,并不追求名利,而是别人的认同,只不过他玩尽了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