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样本的意义在于显示出中国企业家对于慈善事业的渐进思考,他们的慈善行为由零散、偶发过渡到了自觉、有系统,从而使慈善从简单的捐款上升成为一项事业
本刊记者 雷晓宇
极少有人对自己正在从事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有历史感,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大概也不例外。但是她的确做了一件能够被记入历史的事。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刚刚颁布,民政部就接到了翟美卿的咨询电话以及随后的注册申请。
2005年,在递交申请一年后,批号为“001”的“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被批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私募基金会成立。
对于中国企业的慈善诉求,这是一个符合国际经验的表达途径,它结束了企业欲行慈善而无门、行善有门而不便入就的难堪状态。个人基金会形式认可了基金会所有者对其财产的某种处理权。按照翟美卿的描述,对于这种权利的要求早在她创业后不久即已萌生。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之前,她曾先后两次到民政部门询问能否成立私人基金会。
这是一个总能引起人兴趣的话题:一个企业家对慈善的热情来源来处?翟美卿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东西”。“每个人心里都有真善美这样的东西,只是可能没有机会去挖掘。帮助人很开心,因为你帮的人很应该帮。他们也想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没有做到。”
1995年,香江集团响应广东省工商联号召捐资建立了第一所希望小学(杨秀美小学)。学校建成后,翟美卿受邀前往。那些从前每天上学要在山路上来回行走4个小时的学生们拥有了小镇上“最好的建筑”。翟美卿见到了孩子们的笑容。“我从没有看见过那么灿烂的笑容。”
帮助弱者能够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也能从受助者的感激中获得快乐。但是一个企业并非依靠道德优越感生存的。短暂的快乐过后,翟美卿希望能有所回报。“第一次做慈善的时候肯定是要考虑回报的。我捐那么多钱,这些钱对我很重要。”她甚至想“会有双重回报吗?”
这符合正常的人性。一般而言,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捐出善款后,总会得到一些相应的政策优惠,尽管他们总是声称优惠微乎其微。渴望并得到回报,无可厚非。对于企业家而言,坦然承认自己进行慈善的功利性(如果确实存在的话)要比愤怒地反问“有功利性怎么了”效果好得多。
在建立基金会之前,翟美卿已经陆续捐款近3亿元。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成倍扩大,她产生了建立基金会的念头。“捐钱出去有很多可能并不是被用于慈善,很难分辨,但是也不好意思拒绝,结果该帮的帮不到。”在中国,一个企业捐助了第一次,往往很难拒绝第二次以及更多。各种社会组织都会找上门来。这的确是件难办的事:继续捐助则会让名声得以保持,反之则可能前功尽弃。从翟美卿名片上的众多头衔可以看出她也曾经不断地被这样要求。这种环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在慈善路上迈出第一步。
她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可以定向管理的慈善机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随意性很大。她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够更集中,希望它产生的效果更显著。“你可以去申请个基金会。”翟的朋友提醒她。
结果当然让她很失望,当时个人基金会是不被允许的。有时候,做一件好事的难度大到有可能摧毁一个人把它继续做下去的信心,这是我们的现实。所幸,翟美卿并未放弃。她考虑不同的机构和个人不同的请求,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她加大了对自己所捐款项的用途、用法的监督力度。除了赈灾捐款,她都要对慈善机构指定自己的捐款方向:“这样才看得住。”金额数目太大时,她会要求设立自己的专项基金,并派专人跟踪使用情况。
也就是这时候,她开始超越慈善行为的功利性。“企业比过去大了,你完全是量力而行。当你的目标一个一个不断实现,你想得到的东西都逐样得到的时候,你就会想,你还想要什么?你究竟在追求什么?”她为自己得到的心怀感激,对那些远没有自己幸运的人充满同情。“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帮过多少人?一个人的富有只是财富多少吗?富跟贵怎么区分?”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时候,他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宗教般的情感。他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他愿意承担这种责任。
“去帮助别人,真正是人格的提升。”翟美卿说。
一个企业家究竟到了怎样的临界点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是个问题。是拥有1个亿的时候,还是拥有10个亿的时候?这是个问题吗?有很多企业家大概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但是并没有必要指责。
翟美卿已经把基金会当成了“做企业的动力”。“只赚钱很空虚,现在超越了这个。有很多人需要我帮,所以我还需要钱,它成为我的动力。这个事业不只跟我个人有关系,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就不同了,人就更无惧了。”她希望10年后自己能离开企业完全为基金会服务,并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分别在企业和基金会工作,“让他们知道赚钱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
翟的说法尽可质疑,但是她在做。她每年必须要按规定捐出400万元(起始资金的8%)。她承认自己没有经验,需要专业的人和时间。基金会成立两年,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07年5月,“5个1000”工程开始启动。这是基金会确立的未来3年的任务:建立1000个香江爱心图书室,资助1000个孤儿,帮助1000个贫困家庭,帮助和奖励1000个贫困学生,吸纳1000个义工。
听上去很像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那些宏大叙事。不过,形式的呆板并未妨碍它们正在变成现实。
把翟美卿作为中国企业家进行公益慈善的样本,并不是说她已经做得足够好,事实上这个基金会才刚刚开始。这个样本的意义在于显示出中国企业家对于慈善事业的渐进思考,他们的慈善行为由零散、偶发过渡到了自觉、有系统,从而使慈善从简单的捐款上升成为一项事业。这是历史短暂的中国市场经济(我们为此付出诸多自然、道德代价)结出的善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