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
第一次参加达沃斯:1992年
到达沃斯那个地方并不是很方便,先到苏黎世,然后上山,之后要坐两个多小时汽车,到了会场更是摩肩接踵。但是,达沃斯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方式。在那里可以摸到世界经济脉搏,可以摸到某一个行业发展的动向。
达沃斯与中国脉搏
我第一次参加达沃斯论坛是1992年,当时是作为外交部的发言人去的。1992年是西方对中国制裁的时候,李鹏总理去了。当时达沃斯请李鹏去,是有一定胆量和压力的,当时的论调是中国要垮。1992年1月20号,李鹏总理在访问了瑞士之后,就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时候发表了一篇讲话,介绍了中国经济。这篇讲话反响非常好,因为讲明了中国的形势、中国的背景,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及坚定决心,非常全面,而且说会进一步开放,改革开放的力度会加大。这个讲话对于1992年之后,国外对中国大规模的投资起了重要的作用。
1996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与会者讨论一些问题之后,就进行不记名的投票。有一个投票选择是,如果你有钱,你今后最愿意到什么地方去投资?结果是,中国排在第一位,中国得票最多。
1998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团参会,做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的研讨会。达沃斯说开场白不能超过几分钟。李岚清副总理接受了这点,讲话很开门见山,没有很多客套话,完了就回答大家的提问。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对中国充满疑问。李岚清说了一个数据,1998年中国的进口额有7500亿美元,这个数字后来就变成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大标题。我记得李岚清副总理讲完话,回答提问后,有很多记者打电话来问,你们讲的7500亿是美元还是人民币?我们说是美元,他们听了以后跳起来,觉得非常重要。大家看到了中国经济的苗头,中国乃至亚洲还要继续往前走,往前发展。
1992年和1998年这两次年会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我从1992年第一次参加之后,在1996年、1997年、1998年连续参加了三次,后来参加了2005年、2006年、2007年的论坛,一共参加了七届。到达沃斯后可以参加的会议项目有很多,有很大选择余地,非常方便。
达沃斯论坛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高层需要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这对国家的发展、公司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达沃斯论坛的意识形态很超前,有一定的远见。达沃斯对中国非常重视,在全球除了日内瓦之外,他设了两个办事处,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纽约。而首届夏季达沃斯会议就放在中国,并不是欧洲。
学会和世界沟通
达沃斯的价值原点是什么?
首先,是能够摸到世界经济的脉搏,能够接触到控制世界脉搏的人。其次,发出自己的声音。
达沃斯论坛上的交流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没有套话,开门见山讲出观点,然后大家可以讨论,你可以对演讲者进行提问,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交流。
第二,关心的问题都是当今世界经济比较热门的话题,这种场合优点很多,我经常讲:能摸到世界的脉搏。
达沃斯这种场合重在交流。和国外人相比,中国人就有一定的差别,中国人参加这个论坛,一般是国家领导人讲完话就走了,专家层面有一点交流,交流就是念稿子,念完稿子接受提问。
参加达沃斯会议,你要讲出点真想法来,下次还请你,讲不出什么东西来,他们下次就不请你讲了。这种交流是平等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真知灼见。讲话的效果如何,你马上就能感觉到。如果你讲完话之后,很多人找你,要跟你进一步沟通,说明你讲话很有效果。你讲完话之后没有人跟你交流,说明你的讲话不行。这是一种游戏规则,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他选择留下来,排着队要见你,说明你的观点有价值。
今年,夏季达沃斯放在了中国,我们能做什么?一方面让外面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讲人家听得懂的话。比如,我们很多人讲中国式英语,外国人听不懂。
讲话的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中国人讲话有一个特点,喜欢务虚,喜欢用概括性的词汇,而外国人喜欢比较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比如,我们讲改革开放、互利共赢的战略,这种话外国人听得懂,但是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能举出几个例子,而且是大家都听得懂的例子,这才真正有效。
对中国企业家而言,达沃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涉及的面太广,上百个会议都办好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给人感觉比较乱。资深人士知道哪几个会议是必须要参加的,不是资深人士就没有这种经验。
世界的中心在大西洋,不管说话语权也好,或者说游戏规则制定权也好,都是在美国、欧洲。现在,虽然说地缘政治、经济力量都在从西向东转移,但是,人们的思想往往落后于现实。比如,在达沃斯,亚洲人还是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