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环保塑料袋引发的全球时尚闹剧
文/夏不安
活了一百年了,我承认自己有点智慧,对人类也有点了解——虽然大部分时候我的塑料躯壳里装的都是垃圾,我的塑料脑袋里都进了水,我的塑料袋兄弟姐妹们都在人类的善举下随风飘荡,但我们总算是个体轻于鸿毛,整体重于泰山啊,我们是为人类默默无闻地做贡献啊。塑料诗人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然而,新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忽然有点心烦意乱了。今年是我们塑料家族诞生一百周年,本来我们很低调的,但没想到,这庆祝虚荣之风和时尚炒作之病也刮到我们身上来了。先是英国《卫报》把塑料袋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接着时尚界举起反塑料大旗,各大奢侈品牌纷纷推出所谓环保理念物袋,比如爱马仕的丝绸和牛皮手袋、Martin的尼龙购物袋、麦卡托尼的帆布购物袋等。
最甚者,英国设计师Anya Hindmarch(亚洲高级名牌鞋品及配饰销售商Pedder Group旗下)玩弄概念,狂卖一只“I’m Not a PlasticBag”(我不是一只塑料袋)的环保布袋,口号是“Save the world,use the Fiver(拯救世界,用5英镑)”。此举非同小可,给了女人肆意Shopping的理由,谁愿错过此等限量版?——3月20日上市当天,两万只布袋子在伦敦1小时内售罄。还噱头十足,时尚名人扔掉了昂贵的手袋,拎着这个布包炫耀出镜。
我尊重人类的各种非理性行为,但以“我不是一只塑料袋”为卖点,拿我们塑料袋作反面教材,就太有损我们的形象和贡献了。而且,这明明是炒作流行概念的虚妄消费,表现了时尚环保人士的伪善逻辑,还引发了形形色色的话题——现代生活的弊端、明星文化的空虚、第三世界劳工的苦难,却没人真正反思。
这个布包席卷全球,在eBay上炒到了200多英镑,6月在美国卖蓝色的,7月在日本卖绿色的,7月在北京售价RMB120元。看到电视新闻上人们排队抢购,台湾导演蔡明亮开炮:“我本来还不明白为何大家不看我的电影,这下子明白了。我们的环境真的越来越糟糕,民众已经没有品味跟判断力。”
始作俑者Anya Hindmarch从此被评为塑料界最不受欢迎的人。她的英式优雅简约设计,狡猾的公关和营销手段,18岁就踏进时尚圈的她已经奋斗了21年,其首创的个性照片印花包袋及“Be A Bag”系列深受好莱坞女星和年轻族群追捧,但这次“我不是一只塑料袋”,令她更有了争议的名声。布袋被证实既没有采用有机棉(成本高),也并非公平贸易组织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产自中国。
Anya辩解说,“我从来没声明这个包包是完美的;讽刺的是,我起初非常担心卖不掉;我的初衷可不是自我宣传,我真心希望唤起人们对塑料购物袋的警惕(听听!);并非所有的顾客都是冲着捡时髦便宜货的心态而来,其中一定有人真的热心于环保;为什么要拿‘中国制造’来苛责我?那个工厂工人的收入比平均水平高一倍……”
她的合作者、环保组织We Are What We Do也声援,“你可以说这样的善举微不足道,但它的确会起作用。如果你向一个人微笑,他会再向其他人微笑,这就是涟漪效应。”在英国,每个人平均每年消耗167个包袋。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中国整个超市行业每年消耗的包装袋合计高达50亿元。也有超市推行“无袋购物日”,只要你不使用塑料袋,或者花一块钱买无纺布购物袋,环保志愿者会送上一对清香的白兰花表示感谢。
这就是我,一只塑料袋的自白:全世界再也找不到一只干净的塑料袋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别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