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市公司高管来说,关键的是让经营业绩超过他们的所得,否则就是对投资人的伤害
5月9日,2006年内地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发布。深发展A董事长法兰克·纽曼以年薪995万元排在首位,*ST铜城总经理赵京龙年薪仅1.9万元,成为倒数第一,该公司2006年度主营业务收入740.67万元,净利润-5126.34万元。有舆论惊呼,内地上市公司高管年薪“贫富差距”竟然高达500多倍,其实,如果算上新上市的平安保险A股,该公司的董事长年薪超过1300万,那么高管收入差距,其实已经多达650倍。
看到这个榜单,第一感觉是最低的高管月收入不足万元,未免过低。根据统计,在排行最后十位的上市公司中,高管年薪最高都没有突破3万元,仅为2.96万元,相当于每月仅收入2466元。我们暂且不怀疑其中披露的收入信息是否不完整,但是以2500元这样普通白领员工的薪水,似乎没有理由能够吸引到有足够能力的高管,也就更加令人怀疑该公司的经营前景。事实上,只要是一个还有活力的股市,其中的上市公司,即使经营不善,其本身具有其隐性价值,无论是壳价值还是公司品牌,都有潜力可挖。因此,一家高管收入过低的上市公司,可能之一是该公司已经积重难返,连市场价格的薪水都不能给予,其前景堪忧;可能之二是,该公司在高管收入披露方面不尽不实,或有什么盘外谋划。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的高管收入,还是比一般的非上市公司高管稍高,这就体现了高管在上市公司的溢价。
至于高收入的高管,其实995万元级别的也只有1人。而这位深圳发展银行的外籍高管纽曼,一直是美国金融界的大佬级人士,目前这个身价,虽然对他来说,比起往时的收入已经有所折让。但是考虑国情的话,这个收入不是没有水分可挤的。因为再看接下来的第二到第六位的高收入高管,则是四五百万的水平。其中更有三位是银行的高管,这个现象也耐人寻味。有关银行高管的收入是否市场化,就引起了激烈争论。实际上,正如评论人士叶檀一针见血指出的,“中国金融机构高管与美国仍有本质不同,银行高管尤其是大部分国有银行的高管仍属于亦官亦商的人物,这一区别决定了银行高管可能并非市场遴选出来的杰出职业投资家和经理人。由亦官亦商的人物来拿职业经理人所应获得的高薪,谈不上是公平的市场激励制度。”
高管收入榜上面,第七位是三百多万的收入,第八到第十则是两百多万。这些数字已经和我们所理解的成功商业人士年收入相若,不再会太刺激神经。
而平安出现了四位千万年收入的高管,公司的解释是这包含了他们完全年度绩效的奖金。和他们类似的还有万科的明星企业家王石,在2003年会计年度时,王石年薪才是数十万元,相当于民营地产公司一个销售总监的水平,后来以致出现了股东呼吁给王石加薪的情况。现时王石的年收入为422万元,对比起2003年增加约六倍。而万科2006年的营业额高达178.4821亿元,大约是2003年的6倍,基本上增幅相当。
总体来说,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收入,最高的存在虚高现象,最低的也存在过低现象,因此,才产生了650倍的差距。但是,从理性角度来看,大多数的高管年收入在2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收入差距在10倍之间,这样的比例还是恰当的,毕竟上市公司之间也良莠不齐。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引入上市公司高管收入与普通职工收入的比率,这个数字,一定不会比美国上市公司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比率低。高管总相信自己是称职的明星高管,但这需要由投资人来构建评价指标。
最重要的是,对于上市公司高管来说,应该让经营业绩超过他们的所得,否则,就算是只拿几万年薪,对于投资者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高管的收入本是投资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