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如心生命里的最后十年实在算不上甜蜜。这十年也正是香港回归的十年。她的一生其实是典型的“香港制造”
文/何叶
三月的最后一天,导演陈果在北大办讲座,他把自己的香港三部曲剪辑在一块,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在《细路祥》结尾的地方,阿婆感叹说,这世界有什么好看,赶出来做甚?看到这里,陈果说:“一个人出生之后,每个人都一样,最后的期待就是死。如何死呢?风光还是不风光?过瘾不过瘾?我觉得这是一条不易走的路。”
而在《香港有个荷里活》里,荷里活广场(Hollywood Plaza)是一个象征,它高高屹立于香港最后一片木屋区的对面。后来这儿拆掉了,周迅演的女孩去了真正的Hollywood。香港真的有个荷里活广场,它的主人就是亚洲第一富婆、香港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
三天以后,4月3日,70岁的龚如心去世。中联办称赞她“爱国爱港”,94岁的公公王廷歆说她“善恶终有报”,王廷歆的代理律师曾汉坚说她“重利轻亲情好可惜”,跟随她十四年的贴身菲佣说她是“孤寒的好主顾”。
无论如何,一个人出生、成长、努力、挣扎向上、名成利就、喜怒哀乐、爱恨纠缠……七十年的传奇,也算漫漫长路。一方面,香港历史上最大的家族遗产纠纷案件彻底尘埃落定。小甜甜毫无疑问是法律意义上的胜利者,在去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她以328亿港元排名154,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另一方面,这桩正常死亡事件的商业影响悬而未决,巨额遗产(400亿港元)何去何从,目前没有明确答案。
两天以后,4月5日,清明,香港的公众假期。市民照例把拜山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媒体照例开始制表清算龚如心的资产和家庭关系图。这个女人的投资眼光、衣着品味、消费习惯、家族纠葛再一次被大规模地消费着——而且决不会是最后一次。肖斯塔科维奇说,人一死就成了一种叫做“舌头冻”的东西,供生者继续品味消遣。事实上,龚如心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为港人提供了长达10年之久的精彩剧情——巨额财产和豪门官司、红杏出墙和意外死亡,戏剧性远超TVB连续剧。
如果香港真的有个好莱坞,那么龚如心就是这里的女主角(尽管有点黑色幽默)。尽管喜欢人家叫她“小甜甜”(她更愿意被称为“王太”),但龚如心生命里的最后十年却实在算不上甜蜜。这十年也正是香港回归的十年。她的一生其实是典型的“香港制造”。
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曾经总结说,“九七”以前的香港经济发展有三个拐点。如果对照龚如心一生事业发展的时间表,你会发现,她的前半生和香港这个城市一样有着奇异的历史感,并且同步成长。
第一是上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对中国实行禁运,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形成毁灭性打击,这时候却有中国内战以后大批的工业资本转移到香港来,使香港的制造业得到发展。(1955年,18岁的龚如心只身从上海来港,并和青梅竹马的王德辉闪电结婚。三年前,王辍学进入家族华懋企业工作,这家南迁的家族公司依然从事以前在上海的化工印染业。)
第二是60年代,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开始转移,加上亚洲很多国家发生战乱,如越战、缅甸政变、新加坡独立、马来西亚独立,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向香港,这个城市抓住机遇实现了又一次转型。(60年代初,27岁的王德辉创办华懋置业,开始向地产进军,父亲王廷歆开始淡出。龚如心开始和丈夫搭档,负责建筑公关和银行融资。)
第三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香港的产业又无路可走了,却遇到大陆改革开放,带动了它的经济发展。(90年代初,丈夫王德辉遭绑架失踪,龚如心接手华懋后不久就开始投资内地,涉及地产、制造、娱乐、零售多个行业。)
90年代,龚如心经历人生剧变。一方面她仍然要强,带领华懋集团发展壮大。她说:“我是个生意人,赚钱才会开心,所以要奋斗!要成功!”这仍然符合香港的人文精神和经济灵魂:迫切的发财欲望、大胆的冒险精神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她自己和媒体的双重演绎下,她成了公众眼里强悍古怪的女人。有心理学家分析她晚年的超短裙+羊角辫造型是Age Play(年龄扮演),一种有感青春远去的“过度补偿”、对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的追忆。有人把她和几位同样高龄却爱花哨打扮的女演员并列为“香江四大美人”。一个企业家成为反讽的对象,这说明她的形象多少被异化了。
就算在香港的商界和上流社会,龚如心也是异类。香港作家林燕妮曾经回忆自己早年和龚如心的交往。当年她和黄雨沾一起开广告公司,还没留上辫子的龚上门,希望他们给自己的地产公司做广告。参观之后,龚问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给你钱?她说:“你们公司有那么多职员,多做我们的一份你都不用加聘人手的,那为什么你要收我钱?”林最后绝倒,感叹说:“小甜甜的逻辑真是只有她才想得出来,财技超卓,超无厘头。”
一年以后,林在某酒会上再见龚,她的辫子已经梳起来了。多年以后,这位社交名媛以非常克制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她上身穿黑白男装礼服似的Tuxedo,头上左右各扎了一条小辫子。但是没后来那么长,还编不起来,只如在左右各一条马尾。”
龚如心去世一天后,她的贴身菲佣接受采访说,众人看到她那两条乌黑小辫,其实早已斑白多年。
龚如心生前曾许下宏愿,死后资产将大部份捐给内地、本港教育事业和慈善机构。但她的传奇比慈善也许更有普世意义。“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2002年11月,主审法官任懿君在翁媳争产案判辞中引述了《圣经》的一段话,后来被媒体一再引用,“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