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商人而言,俄罗斯“禁商令”之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但是相信智慧。最紧要的不是消极等待观望,而应未雨绸缪
“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
这是一部前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一句经典台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也成了激励人们拼搏的代名词。然而如今市场经济也不相信眼泪,俄罗斯近期生效的移民政策和市场零售规定,注定要在此打拼的外国人落泪。
根据2006年11月颁布的第683号俄政府令,今年一季度在俄商店之外的零售贸易项下,包括在货棚中和市场上,经营主体使用劳工总数中外国劳工比例为四成,自4月1日起至年底,经营主体使用劳工总数中外国劳工比例为零。
自4月1日起,俄联邦主体相关部门对露天市场等零售场所进行了大规模持续检查。尽管目前莫斯科市场上中国人所受影响较小,但消极后果已然显现,部分华商撤回国,部分留待观望并处理存货,以便将可能的损失降至最低。而在远东等地,大部分华商甩货回国,留下空荡荡的摊位,更导致当地物价上涨。
采访调查中发现,部分俄罗斯人感觉中国移民在俄各地市场批发零售中国商品冲击了俄轻工业界,俄政府也面临来自本土企业的压力。俄政府总理弗拉德科夫去年在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也解释说,非法移民催生影子经济,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从而最终威胁俄国家安全。这意味着,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俄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以外国商贩及外国产品为主的自由市场,重新考量其为俄民众和国家利益所带来的利害影响。除了规范市场行为,打击黑社会等违法犯罪活动外,俄罗斯正推行国家移民计划,吸引俄侨回国定居,也需要为其提供就业岗位。
凭心而论,中俄经贸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化解矛盾,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一纸禁令。中俄两国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都需要借助对方提升本国的世界经济地位,中俄经贸发展更具深远的战略意义。官方数据表明,目前在俄中国公民约20-25万,其中莫斯科约3万多人,远东地区约15万人,其余人分布在俄其他城市和地区。这个数字与俄人口普查的结果基本一致。中国移民仅占很小份额,远非俄外来移民的主体。
事实上,俄政府的一系列政令也将自己置于两难境地。政府本希望本国人能填补外国人留下的空缺,但俄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年初俄市场实际闲置的摊位数量已上涨到总量的四分之一。即使强制性的要求雇佣本地居民的政策也基本落空,由于市场售货员工作劳动强度大、工资少,本地人不愿问津。
毕竟民族的尊严不是靠行政命令来维护的,市场经济不能依赖于一纸官样文章,在跨向WTO的门槛时,俄罗斯更需要一种坦诚平和的开放心态。俄官员也指出,完全禁止外国人经营市场零售业实际上是俄日益泛滥的排外情绪和政府姑息放任极端民族情绪的结果。这种仓促通过的禁令未必能帮助政府改善社会气候。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俄政府高官对新法令的解释来看,禁令并非权宜之计,其与俄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经济战略构想目标相辅相成。根据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政令的实施势在必行。虽然俄政府也承诺,该法案将会视效果或“延长”,或“修改”,但不会早于今年底。
市场经济当然不相信眼泪,但是相信智慧。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商人来说,目前最紧要的不是消极等待观望,而应未雨绸缪,尽快适应俄罗斯新的移民、经营管理办法,改变十几年不变的中俄贸易初始阶段的“倒包”方式,杜绝灰色清关,规范经营,提升贸易档次,并学会利益共享,融入当地社会,提升华人、华商以及“中国制造”的正面形象,以期在市场竞技中达成合作共赢的长远目标。